當前位置: 首頁 > 部委動態

多部門出招防治校園暴力

發佈時間: 2016-11-17 17:56:44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 日前,繼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的通知》之後,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部門,針對學生欺淩問題聯合發佈《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從有效預防、依法處置、形成合力3個方面,對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提出了要求。

                   

    與以往不同,《意見》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舉措,如“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産生的原因”“禁止學生攜帶管制刀具等危險物品進入學校”“推進校園及周邊地區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淩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並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依法追究其監護人的法律責任”等。

事前  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擔責”的錯誤認識

     《意見》提出,針對欺淩、暴力進行全面教育,強調“消除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錯誤認識”,意在堅決對欺淩、暴力説“不”。

     “在施暴者的心中,欺淩行為常常被認為是可以容忍的。”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諮詢師裴濤分析,在這種錯誤認知的指導下,欺淩和暴力才會屢見不鮮。《意見》明確,任何情境下以任何形式訴諸暴力,都是不被允許的。只有在中小學生頭腦中樹立“欺淩害人害己”“違紀違法必究”的觀念,才能指導他們正確判斷身邊的欺淩、暴力現象,從

根本上瓦解欺淩暴力行為滋生的土壤。

              

     有效遏制校園暴力的發生,“心防”和“人防、物防、技防”同等重要。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斯輝談道,在學校安全管理中,物防與技防已受到相對的重視,人防問題也有相應的責任制度規定。這次多部門出臺的防治學生欺淩與暴力的《意見》,將學校安全管理視為預防學生欺淩與暴力發生的重要舉措,凸顯了“心防”的重要性。

     《意見》強調,要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和同學關係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産生的原因,對可能的欺淩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程斯輝認為,這正是旨在關注師生心理健康安全。此外,應該對學校的優秀學生、貧困生、心困生、留守生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愛。

事中  早期發現,監控上下學重要時段與路段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常務副主任范國睿認為,每一起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中,施暴者、被施暴者雙方都是受害者。被施暴者一方,身心受到傷害;施暴者一方,人格也會受到傷害。因此,對待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無論是用教育的方法還是法治的方法,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人格與心靈健康。在應對策略上,應當綜合運用積極教育、早期預警、現場干預、依法懲處、心理疏導等方式。其中,現場干預一環,是不容忽視的。

那麼,校園暴力事件正在發生時,應該如何干預呢?

    《意見》特別強調了早期發現的重要性,“重點監控學校周邊、學生上下學重要時段、學生途經重點路段,加強對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動態研判,對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對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預測預警、實時監控、軌跡追蹤及動態管控。”

“早發現,是迅速、妥善應對欺淩和暴力事件的基礎和前提。”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耿申認為,學校應聘請專業人員對全體教師和學生家長進行培訓,使教師和家長能夠從學生的行為、情緒、衣著、用品等方面發現捲入欺淩和暴力事件的跡象,及早發現尚處隱秘期的欺淩和暴力現象,並且實施早期干預,將欺淩和暴力遏制于萌芽階段。

 事後  懲戒教育結合,避免校園暴力擴散成網路欺淩

    《意見》指出,“既做到真情關愛、真誠幫助,力促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又充分發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裴濤分析説:“我們要懲戒和杜絕的是欺淩和暴力的行為現象,而不是要討伐和清算一個個迷失自己的孩子。《意見》的出發點是我們始終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教育改正錯誤,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意見》還提到,“對實施欺淩和暴力的學生,要充分了解其行為動機和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其改過機會,避免歧視性對待。”有專家分析,這提示了作為教育管理者,不是要對施暴學生一味批判、恐嚇、全盤否認,而是要幫助他們看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理解自己施暴行為的前因後果,並學習用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式實現合理的目標。這樣才能懲教結合,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