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學者眼中的魯迅

發佈時間: 2016-11-04 16:12:01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産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産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寫照。今年是

魯迅逝世80週年。我們來看看學者對魯迅的評價。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教授張江:今年是魯迅逝世80週年。80年間,斗轉星移,世事變遷,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魯迅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産,卻始終如一條涓涓細流,從未間斷。尤其在文學方面,不但魯迅當年的創作始終是後人難以超越的高峰,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我們所寄寓的文學傳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魯迅,肇始於魯迅。

  中國人大文學院院長、教授孫鬱:閱讀魯迅文本,我們便進入湍急的精神激流,被一遍遍洗刷著。他引領著我們造訪遠古的遺存,也攀援著精神的聖地。他的文風透著熱氣,也散出古老文明的氣息。他有一種顛覆性的智慧,卻又在暖意中流淌著人間愛意。在其留下的翻譯文字、創作文字和整理國故的文字裏,指示著未來文化的方向,“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弗失固有之血脈”,一直啟示著一代又一代人。

  魯迅逝世80年了,紀念他的時候,我總想起他晚年幾篇動人的文章。他説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自己有關。那時候,魯迅已經臥床不起,但內心不忘的是苦難中的百姓。他詛咒黑暗裏的遺存,且不斷尋找新的精神之源。與保守主義戰,與各種政客戰,與自己內心舊的精神遺傳戰。他在戰鬥中,又有無量的愛意輻射於世間,我們由此看出他內心最為動人的一隅。

  希望自己文字速朽的魯迅,一直清醒于自己寫作的有限性。他在克服這種有限性的跋涉裏,因了穿透的智性,而逼近精神的無限的可能性。這與康得、卡夫卡對人的主體的內覺的凝視顯示了驚人的一致性,且有了東方式的邏輯。我們古老的文明,因了魯迅那一代人的努力而擁有了現代性的閃光,“取今復古,別立新宗”,不再是空想。

  魯迅的著述是百科全書的遺産,寫著我們民族的過去與現在,中華文化的根脈在這裡得以延伸。

  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袁盛勇: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局時代。作為一個浸染著傳統也沐浴了西風的讀書人,魯迅在晚清民初應該説是經歷了一個文化感受上的嬗變期,既有感傷、悲憤,也有亢奮和激進,而到了“五四”新文化前夕,他更是甘於沉埋于古碑和拓片之間。其間的寂寞和無聊,在我看來,乃是與一種文化上的悲涼感聯繫在一起。此種體驗其實在魯迅早年《文化偏至論》等文言論文中,已有突出表現。魯迅的文化啟蒙,其實就是從這個悲涼的文化感開始的,他在當時中國文化的九曲低洄中感受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苦

  當然,魯迅是人不是神。魯迅在文學和思想實踐中前行的路,也是一條在猶豫徬徨中掙扎前行的路。他的掙扎與批判,其實就是一個知識分子在特定歷史境遇中的文化自覺,在這自覺中,現代中國文化的某些現代性缺陷才會得以顯現,也才會獲得拯治。在這個意義上,坦然而真切地面對魯迅及其他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先驅,回到一個複雜而完整的魯迅那裏去,在我看來,乃是對於魯迅精神的自覺承繼和光大。或許惟其如此,魯迅才會永遠生動地活著——是的,在人類文學和思想的天空,魯迅是永遠不會逝去的存在!

  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繼凱:有“民族魂”之譽的魯迅,是我們心目中具有現代風範和引路作用的“大先生”。他年輕時就曾説過:“學説所以增人思,文學所以增人感。”作為“大先生”的魯迅便是既能引人多感,更能引人多思的極具感召力和啟發性的一位現代文化巨人。一個偉大的民族必有其偉大的“民族魂”,也必有能夠代表其文化精魂的文化巨人。身處歷史轉型時期的“大時代”,魯迅便是應運而生的文化巨人。很明顯,“民族魂”與魯迅的關聯,不是偶然的遇合或權力決策,而是民眾和知識界不約而同的長期感知與認同。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李林榮:對於歷史人物的紀念,在凸顯和強調他們凝固在某一點或某一方面的形象和業績時,他們在其他方面的飛揚鮮活,就容易從我們眼前黯淡、模糊,以至於消失。魯迅的文學批評實踐,正屬於我們每談論起魯迅時,多半沒有予以足夠重視乃至忽略的一項內容。

  今天我們從文學批評的視閾去回望魯迅的歷史形象,首先應看清楚相關的時代背景:在魯迅所處的時代和魯迅的思想意識裏,文學和文化在整個社會空間是以新舊雙重並置的結構存在的,而且舊的一重已是現實的強勢存在,新的一重還只是觀念大於實踐、理想大於現狀的弱勢存在。當時的文學批評,在這個雙重並置的文學、文化空間裏,不但沒有可以寄生其中或依附其上的強大豐厚的新文學創作的現成積累,相反,還要擔當起為新文學和新文化的創造奮力闖開生路和通路的責任,從觀念和輿論上為新文學和新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確立合法性、正當性,從現實影響上對充塞、浸透了整個社會空間的舊文學和舊文化展開整理和批判。

  張江:今天還需要讀魯迅嗎?與魯迅相連的文學傳統還有必要堅守延續嗎?閱讀魯迅,堅守魯迅傳統,意味著不懼沉重,意味著反思與精神自剖,這個過程中難有愉悅的體驗。相比之下,那些雞湯散文、娛樂小説讀來要快意得多。對此,只需要明白一個道理,一百份甜品也沒有一份主食營養豐富,雖然甜品更甘飴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