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健康中國2030·完善健康保障篇
醫保,讓人心裏更踏實
發佈時間: 2016-11-03 09:38:51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醫保,讓人心裏更踏實
暢想2030:
沒有城鄉差距,家人互惠共濟
近日,家住北京市通州區的張女士正考慮給上小學的兒子上醫療保險。作為典型的城市白領,張女士與丈夫已在北京打拼了10多年,將家安在了這個城市,然而年近40歲,兩口子始終沒有北京戶口。
“因為總覺得沒有北京戶口夠不上參保的條件,所以這件事情一直拖著。”張女士説,她的兒子前一陣子因病住院,病情不大,花費不小,這讓整個家庭感受到了醫保的重要性。由於兒子不能參加北京城鎮居民醫保,所以只能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然而,了解過一些保險公司的産品後,張女士發現,沒有合適的商業健康險可以投保,種類少、適用範圍小,尤其是針對基本醫療的産品基本沒有,只能購買針對單項疾病的重大疾病險。
張女士説,他們夫妻都處於壯年,還沒到生病的時候,基本用不到醫保,也不關心醫保怎麼繳納、怎麼報銷。平時頭疼腦熱買些藥品,由於嫌報銷的過程麻煩,她都是自己掏錢,“反正也不多”。
直到去年年底,張女士的父親因為椎管狹窄到北京某大醫院接受脊柱開放性手術,張女士才扎紮實實體會了一把報銷的不易。“由於我父親參加了新農合,所以不能即時結報,只能出院後拿著材料回老家去報銷,過程極為繁瑣。由於證件及病例等材料沒有準備齊全,反反覆復跑了好幾次。”張女士説,住院花費總共有15萬多元,最終報銷了6萬多元,“剩下的那部分錢只能由我們夫妻代為支付,只當是盡孝道了。”
張女士不禁想:“如果我們夫妻兩人的醫保能讓父母、孩子使用該多好!”她説,經歷家中“老小”的看病過程後,自己對醫保的認識也“提檔升級”了。現在,張女士與丈夫的月收入都已過萬元,生活和事業相對穩定。“但穩定是需要保障的,醫保則是這個保障最為關鍵的穩定器。彼此不能在醫療保障上互惠共濟,‘老小’因生病産生的成本大部分還是要由家庭自身消化,無疑是今後生活最不確定的因素之一。”
張女士希望,到2030年,不管戶口在哪,孩子都能在居住地參加基本醫保,醫保個人賬戶的資金能夠在家庭內部流通起來。父母的外地醫保可以在居住地實時報銷,不用再個人墊付、往返老家來回折騰報銷。希望商業健康保險可以有更多選擇,真正幫助購買者家庭預防可能出現的疾病風險,維護安穩的生活。希望各種層次的醫療保險可以護佑基本健康需求,別再出現自助血透等極端事件,讓公眾唏噓、感嘆。
專家點評:
用“三醫聯動”花好醫保的錢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實現既定目標,需要政府、社會機構、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夠達成。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住房等諸多方面構建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是今後社會發展的首要課題。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民覆蓋,但是群眾還有反映,比如存在接續難、轉移難這些問題,因此要繼續鞏固和擴大這些基本的社會保障,逐步解決醫療保障碎片化的問題,整合城鄉醫保,構建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網。
同時,更需要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問題。2015年我國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為29.3%,可以説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老百姓還是反映看病難、看病貴,一些個案的個人自付比例高,根源在於老百姓的獲得感被過快增長的醫療衛生費用衝抵,實際看病掏的錢跟以前相比反而更多了。
據財政部公佈的數據,2010年中央財政對地方醫療衛生專項轉移支付預算數為1313.87億元,比2009年執行數增加108.23億元,增長9%;2016年,中央財政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轉移支付預算數為2426.27億元,比2015年執行數增加303.03億元,增長14.3%。
可以看出,中央財政每年對醫療保障的投入都在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保障人數增加、保障範圍擴大。如何保障財政投入不被“稀釋”,需要醫改再加把勁,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更要落實個人自我健康管理責任,盡可能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在此過程中,也應完善各項政策,做大、做活商業健康保險市場,在監管、規則建設等方面實現突破。
財政投入今後仍需加大力度。醫改要解決的是不花“冤枉錢”、不讓醫保投入被過度醫療的“老虎機”吃掉的問題。如何將財政投入醫保的錢花好從而實現全民健康水準的提升,一定要強調“三醫聯動”,這是以後工作的重點。
數讀《綱要》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
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25%左右。
改進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開展門診統籌。
加強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商業健康保險與醫療救助等的有效銜接。
到2030年,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