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低頭族 網癮戒不戒?
發佈時間: 2016-11-01 13:50:17 | 來源: 北京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銀發低頭族 網癮戒不戒?
整天抱著手機不放,時刻離不開wifi,離開網路就坐立難安……
如今,這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隨著網路技術和智慧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過上了網路生活,甚至患上“網癮”,當起“低頭族”。
不過這癮要不要戒,卻遭遇意見糾結——不戒,長此以往傷害身體;戒,老人又不願回到“原始生活”。
沉迷微信
母親暴刷朋友圈
幾年前,曉青的母親退休了,突然閒下來沒有事情做,老人每天懶洋洋的。曉青把自己和老公的開心網賬號移交給了她,裏面有不少人在玩偷菜遊戲,曉青讓母親每天登錄一次,幫忙收收菜收收花。
本意是給母親找點“營生”,誰知老人很快興趣大增。兩個賬號不過癮,她還無師自通地給自己和老伴都註冊了賬號。一天幾次四個賬號輪番登錄,甚至還用小本記下來各個賬號都種了哪些菜,養了哪些動物,以及它們成熟的時間,生怕被別人偷去。看著老伴沉迷偷菜遊戲,曉青的父親向孩子抱怨,可不能讓老太太這麼玩。“有一回你媽半夜起來上廁所,還開電腦收了一圈兒菜呢!”
為了轉移母親的興趣,曉青先斬後奏地買了智慧手機,手把手教會她使用微信。匹配通訊錄後,母親陸續加了不少小學同學、中學同學,還有以前的老鄰居、老同事。雖説以往彼此也都有聯繫方式,但一個個約太麻煩,除非婚喪嫁娶,大家很難湊在一起。而通過微信群,誰提議組織個什麼活動,立刻就能得到響應。
自從玩上微信,母親漸漸變得活躍起來,登山、徒步、燒烤,參加了好幾次集體活動,還約著朋友一起去了台灣、雲南旅遊,自然而然對偷菜也失去了興趣。看著母親願意走出家門,曉青也暗自欣喜。
然而好景不長,近一年來,伴隨加的好友和群越來越多,母親又漸有沉迷微信的趨勢。和老夥伴交流孫輩養育心得、發送養生知識,每次出去玩後互相傳照片,大家還要樂此不疲地製作電子相冊……尤其朋友圈,曉青的母親看得尤為認真,每條都要評論點讚。若是自己發了一條朋友圈,則每三五分鐘就要刷新一次。
前幾個月,曉青的母親曾來北京小住一段時間,幫忙照顧懷孕的曉青。可常常一家人吃完了飯,整理好了廚房,母親卻一個人靜悄悄留在餐廳。曉青探頭一看,老人直接坐在餐桌邊玩上了手機,戴著老花鏡十分投入,有時甚至能一直玩到該準備下一頓飯的時間。母親自己沉迷手機,卻對曉青要求頗嚴。只要發現她一拿手機,就會在旁邊念叨“有輻射”、“眼睛要不要了”……老公偷偷吐槽,“咱媽還總説你呢,我看她才是低頭族。”
iPad不離手
看小説看出頸椎病
“我不愛弄微信,心累。”71歲的陳建生,是退休同事中的“老大哥”,幾年前,受朋友推薦,他也學起了上網。
仗著自己愛鑽研的勁頭,沒有半年的工夫,陳建生就成了“電腦通”,不光是上網遊戲、聊天,他還學會了使用Office等辦公軟體,平時老年朋友們需要網上找些資料,陳建生也是主動代勞。
兩年前,換了智慧手機的陳建生,開始琢磨起微信等社交軟體,自己註冊後,他還到處做“義務宣傳員”,同事群、親戚群,外加集郵等同好群,陳建生的手機可謂“一天從早叫到晚”,光閱讀各種資訊,就要花掉他兩三個小時。
“最開始每條都看,能回就回,後來覺得這樣有點問題。”加入的群越來越多,陳建生每天花在微信的時間也逐漸增長,與此同時,他發現自己的“微信圈”,慢慢變了味道。
也許是老年人對待網路的態度過於認真,也許是網路交流容易詞不達意,陳建生發現,微信群裏每隔幾天都會有朋友發一些“怪話”,乃至於會發生爭吵。
“都沒正經事,無非就是誰給誰的朋友圈評論的不對,要不就是對問題看法不一。”吵的多了,還有朋友私下打電話訴苦,讓陳建生不堪其擾,“沒手機的時候,也沒這些事。本來為大家一樂的,群裏吵起來,最後倒成了我這個發起人的不是。”
“兒子跟我講過,對待網路不能太當真。可有的老人不這麼想,你發個笑話,他就能想半天。你朋友圈轉篇文章,他又能琢磨半天,怎麼評論合適,該不該點讚。”2016年初,陳建生的微信群又一次吵了起來,起因只是一位群友轉發的資訊,沒人給予回復,群友覺得受了冷落,卻又有人評論説不要太敏感:“有的人朋友圈發篇文章,就等在手機邊上看都誰點讚,誰點的快,別説年輕人了,這我都不理解。”
一來二去,陳建生決定遠離“朋友圈”,過回自己的清凈日子:“我跟他們説了,找我還是打電話,微信我是不看了。”
即便如此,陳建生還是沒有能夠脫離網路的“魔爪”,不聊微信,他又開始在網上閱覽各種小説和新聞,每天從早上開始,可謂iPad不離手。
“最開始我把四大名著看了一遍,後來我兒子給我下了網路小説,你別説也挺好看的。”看過《盜墓筆記》、《鬼吹燈》,也看過《瑯琊榜》,陳建生最愛看的還是有關歷史的小説:“原來我覺得這些年輕人就是瞎編,但看過才發現,確實有不少有才的。”
可這個小説看了大半年,陳建生的脖子,終於“報了警”。
“8月底有一天,我早上起來一抬頭,這個暈啊。上醫院一查,大夫説我這是頸椎病犯了。”陳建生坦言,雖然明知頸椎病與天天用手機、iPad有關,但習慣養成並不好改,畢竟網路資訊豐富多彩,“跟抽煙似的,突然戒了還有點難受。我兒子也跟我説好幾次了,要注意時間,可我這老人平時沒事啊,有時候一看兩三個小時,才發現時間過得還挺快。”
找成就感
蒐集資訊與人分享
“我爸這網癮可不好戒,因為他上網還上出了成就感。”眼見著父親經常抱怨頭疼脖子酸,孫達總希望老爸能夠少用手機,勸過幾次卻沒有效果,默默觀察的孫達發現,網路對於父親而言,不僅僅是娛樂工具這麼簡單。
“我爸上網技術不錯,不管是新聞還是段子,他都比朋友早點知道。所以他發到群裏,就有人誇他,孫老師水準高。”表揚的多了,孫達的父親孫先生,就使用更多的時間蒐集各類網上資訊,自然花去不少時間。
如果光是網路聊天,孫達的父親還談不上“網癮”,可孫先生每天還要玩手機遊戲,按照孫達的觀察,父親每天與手機為伴的時間,不低於十個小時:“手機遊戲都有等級,我爸就每天要跟別人對戰、評分,玩得不亦樂乎,現在級別還真高。你讓他別玩了也不行,他還惦記著那級別呢。”
平時茶余飯後,孫達的父親,也會主動向孫達提起自己的網路生活,“誰誰誰不懂,他給講解了”,“今天遊戲又贏了幾盤驚險的”,言語中透著自豪。
“老人有這愛好,至少鍛鍊腦子,你非攔著似乎也不好。”遇到自己搞不懂的,父親總來找孫達解答,看著七十多歲的老人還能不斷學習,孫達也體會到網路的有益一面,這讓他頗為糾結,“我身邊幾個朋友都有類似的情況,攔也不是,不攔也不是。”
而在孫達的父親孫先生眼中,兒子的顧慮讓他覺得欣慰,但沒有必要。
“我這麼大歲數的人了,還能控制自己,真要不舒服了,我就不玩了,去幹點別的。”孫先生表示,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雖然長,但自己為了健康,會有意減少看電視等活動的時間,騰出一點工夫做做運動:“我現在運動量也大不了,活動一下就行了。”
在孫先生的觀點裏,使用手機、電腦,與書法、畫畫等愛好,也沒有什麼區別:“孩子們不理解,我們年輕時,沒有那麼多資訊讓你了解。現在有了手機,想看什麼都有,這不是好事兒麼。”(吳楠 魏婧 宋溪)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