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我們應該了解的烏鎮

發佈時間: 2016-10-31 17:50:28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 1226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在我國烏鎮召開。烏鎮將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的中心。屆時將有8個國家的領導人和50名部長級官員,來自全球五大洲12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寄00多位網際網路企業領軍人物、網際網路名人、專家學者出席會議,烏鎮將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你了解烏鎮嗎?知道它的來歷嗎?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宣部《黨建》雜誌社社長劉漢俊筆下的烏鎮。

 

   幾千年的中國,風塵僕僕地走來,在杭嘉湖平原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美美地歇了一宿,留下一段美麗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烏鎮——一個牽動全世界滑鼠的網際網路小鎮。

   烏鎮美,美在水。一條河從春秋時期流來,南北貫穿烏鎮。河的本名叫車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兩條支流分別叫西市河、東市河。京杭大運河流近烏鎮,分出一支從鎮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駐腳便成了湖,七拐八彎就織成了水網。烏鎮宛在水中央。

   烏鎮備東南之形勝,具吳越之風韻,依水建街、傍水設市;西柵大街隨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臨河閣樓,戶戶有汲水曉窗。碧水清蕩,似有魚兒在遊,看得見的是各種綠,軟泥上有青荇在招搖,望不見的是水鄉的根。鳥瞰烏鎮,房屋林林總總、擠擠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滿眼是緊湊與生動,像茂密的藤蘿做自然的舒捲。

   西市河寬不過20米,雞犬之聲相聞。隔河人家,輕喚一聲兒,對岸便探出頭來回應。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長的老膠捲,每一格都是故事。墻根躺三兩排木椅,支三兩根木柱,下八九級石階,便有渡船蕩著波兒在候著。河埠係舟,水畔勒馬,到處有碼頭,隨地是水口,出門便上船,起岸就進店,烏鎮人隨時可以出發,哪都能生根.

   橋是烏鎮的書籤,烏鎮是橋的故鄉。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烏鎮沒有兩座一樣的橋。烏鎮的橋始建於南宋,今天已有70多座。單孔橋、三孔橋、石拱橋,造型不一,各成風景。或莊嚴持重,結結實實,披一身斑駁的綠苔;或縱身躍然,寥寥幾筆,如國畫裏一勾靈巧的飛白;或樸素平坦,簡簡單單,像老農民的汗巾,隨意擱在河腰上。通安橋,萬興橋,如意橋,遷善橋,咸寧橋,平安橋,延嗣橋……,寓示烏鎮人價值觀的橋名,讀得你慈眉善目,佛心滿滿。

 

   倚橋顧盼,憑欄張望,一秒鐘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國的愛情多與橋有關,斷橋、鵲橋、廊橋……橋鄉烏鎮該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紅李白青石條,斜風細雨青石橋,烏鎮是青色的雨巷裏行走的江南女子,著一襲藍印花布旗袍,撐一柄青傘,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把個嫋嫋娜娜留在空空濛濛的畫裏。軟軟的風,牽起江南的衣角,分分鐘在等。畫外音,是人間四月天在輕輕地吟。

   驛動的心需要安頓的窩,烏鎮的亭臺樓閣是最好的去處。 “九寺十三庵,東西兩寶塔”,歷史上曾有廟、觀、塔、寺、庵、堂、殿、祠達50多處,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這裡開壇布道,廟宇教堂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鐘磬相聞,烏鎮瀰漫了幾分宗教般的神秘。南朝的風,唐朝的派,南宋的雅,明清的頌,民國的韻,流轉在烏鎮的屋宇檐角,發出滄桑天籟;幢幢不同景,款款不重樣,各色各樣的老墻列隊走在烏鎮長長的T臺,展示自己的顏值。

   古鎮不能沒有古塔。建於宋朝,毀於元朝,重修于明朝的白蓮塔,如今仙風道骨地肅立在鎮西的艷瀲水光之中,是烏鎮的魂;看過風,觀過雨,見證過小鎮春秋,是烏鎮的眼。

古樸是烏鎮的底色,靈動是烏鎮的天性。遍地茶館酒肆,滿街客棧商鋪,可以接南北客,談東西事,聊古今天,每一句都那麼妥貼。從從容容,低低緩緩,烏鎮的日子散淡而恬靜。

烏鎮的民居大多磚木結構,河中生柱,水上架閣。角角落落的創意,裏裏外外的匠心,結構密集但有章法,緊湊中常有閒筆。高墻深宅,園林奇石,爬墻虎沿著窗欞蒼蒼地攀緣。每一戶窗牗都很講究,大窗套小窗,扇葉微啟,似清風在曉叩、快門在美拍。進門有梯,樓上有閣,雖然逼仄卻有妥妥的舒適感,不會雍塞,沒有磕絆。屋挨屋,墻跟墻,門通門,進一家門做百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條枕,萬戶不同夢,各進各的溫柔鄉。

            

   醒來的烏鎮,從曙色裏鑽出來那麼多的船兒,或撐一支長篙,或搖一柄爛槳,聚向水村漁市。誇著自家的瓜果菜蔬、雞鴨魚蝦,你讓我推,討價還價,從容和氣不爭吵,吳儂軟語像唱歌,句句是水鄉晨曲和諧的音符。

   不嘗烏鎮小吃,不算到過烏鎮,舌尖上的烏鎮讓你垂涎三尺。嘉興粽子蜜糖糕、春卷茶食杭白菊、鮮肉包子姑嫂餅讓你口口香甜,梅幹菜燒餅、三珍齋醬雞令你唇齒留香,更有吳媽餛飩、沈記花生糕、茅老太臭豆腐叫你鄉愁縈心。點一道烏鎮的紅燒羊肉,喝一口烏鎮産白米、白麵、白水製成的“三白酒”,何妨“醉臥春風深巷裏,曉尋香旆小橋東”。

   烏鎮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煙雨中尋夢。青磚青瓦青石板,木門木船木桌椅,雖然有些斑駁,卻是歲月留痕,是李杜蘇白遺落的稿箋,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丟失的詩句。

   哪一塊是唐宋的磚,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葉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詩詞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吳越弟子心酸的淚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國的鄉愁,烏鎮是江南的愁鄉。

 

   小巷深深,一定要有路燈來照亮,但烏鎮的街燈常常被人忽略。鐵皮白罩,簡潔、端莊,秀美、素樸,挂在街角,不誇張,不擋道,不遮視線,卻是青磚粉墻上不能或缺的一筆,是烏鎮的縮影。曙色初上就隱退,只裝點你的風景;夜幕一降便上崗,在該亮處發光。月讀天,風讀地,燈讀人。巷口處遙遙對對的,是一隻陳年的燈籠,輕輕地晃,敲著歲月的更。

   綿綿的風雨長廊悄悄地走,從春秋的月夜走進明清的秋雨;長長的車溪河水靜靜地流,河道刻痕深深,是烏鎮的歷史數軸。

   春秋無義戰,諸侯競交兵,烏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鼓角錚鳴,刀光劍影,吳、越兩國隔車溪河對峙,河西“吳駐軍以備越”,叫烏墩;東岸則屬越國,稱青墩。西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起兵伐越,越王勾踐率兵拼死抵抗。在交界處兩軍對峙,按劍不動。突然間,越兵前三排的敢死隊員齊刷刷拔劍自刎!這一悲壯之舉看得吳兵口瞪目呆,越兵乘機發起猛攻,吳王闔閭腳受重傷不治而死。司馬遷在《史記》裏講述的這個故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槜李之戰”。“槜李”,離烏鎮不遠。

   千年烏鎮,起起落落,是斑斕歷史的一道景,多難民族的一個痛,風雨江南的一個愁。

風在唸經,月在讀史,烏鎮讓人讀了一遍想重來。

   但好在可以網上讀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讓烏鎮吸引了全世界的滑鼠,小鎮成了網際網路戰場、網際網路市場。年輕的創客們在這裡品咖啡,資深的CEO在這裡論劍,前沿技術在這裡合縱,神奇資本在這裡連橫。世界那麼小,烏鎮那麼大。在這裡,無須帶一分現金,手機支付功能開通,可以幫你搞定一切。

   看江南的昨天,到烏鎮來,這裡是江南的根。

   看中國的明天,到烏鎮來,這裡是中國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