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後咋辦?試試這些“護鼻神器”
發佈時間: 2016-10-27 10:25:08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感冒後咋辦? 試試這些“護鼻神器”
正確護理鼻腔可縮短病程,有些鼻塞流涕或因良性腫瘤作祟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陳合新教授、主任醫師
感冒為何惹人厭?相信很多人會亮出以下答案: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在這三大堪稱“最折磨人”的症狀中,清水鼻涕還好,若是變成膿鼻涕,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持續十天半個月,轉變為急性鼻竇炎。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陳合新教授表示,絕大多數感冒由病毒感染引發,伴有鼻塞、流鼻涕等症狀,一般約一週就能自愈。然而,病毒引發的感冒會導致鼻腔內的黏膜腫脹,堵塞鼻竇開口,鼻竇腔裏的分泌物無法流出,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可造成鼻竇感染,也是感冒後容易出現急性鼻竇炎的原因。
陳合新建議,若感冒超過兩個星期,膿鼻涕依然流個不停,就應儘快去耳鼻喉科檢查。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長期出現鼻塞、流膿涕甚至是鼻出血,還要警惕一種鼻部良性腫瘤的可能性。
感冒後分三階段護理鼻腔
陳合新表示,得了感冒,很多人並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護理鼻腔。其實,只要護理好鼻腔,不僅可以讓你少受點罪,還能縮短病程,讓感冒快點好起來。
病毒引發的感冒一般分為三階段:卡他期、感染期和恢復期。每個階段都有一些“護鼻神器”。
卡他期:
血管收縮劑+生理鹽水、海水噴鼻劑
第一個階段是卡他期。由於鼻腔充血,症狀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清水鼻涕。此時,你需要第一個“神器”:手持式血管收縮劑(麻黃素)噴鼻劑。它可以幫你改善鼻腔通氣狀況,緩解鼻塞。
噴鼻劑有細長的噴嘴,可伸入鼻腔,由於局部用藥直達患處,療效好,用藥量小,副作用少。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劑滴鼻液會引起鼻腔黏膜纖毛的病變,因此,使用時要遵醫囑的頻率和用量。一般建議血管收縮劑不超過一週,兒童只用兩三天就夠了。
鼻涕幹了後成為乾巴巴的鼻屎,讓人感到鼻腔癢癢的,情不自禁想要摳鼻子,但摳鼻子會加重對鼻腔黏膜的損害。此時,你需要第二個“神器”來幫忙:手持式的高滲海水噴鼻劑、生理鹽水噴鼻劑以及使用上述兩種藥液的洗鼻器。
生理鹽水、海水可以輕鬆軟化鼻屎,使其化為液體流出。陳合新提醒,使用海水噴鼻劑時要注意看濃度標注。濃度為2.3%的高滲海水噴鼻劑雖然效果不錯,但對鼻腔黏膜會造成一定刺激,長期使用可導致鼻腔黏膜萎縮。濃度為0.9%的等滲海水噴鼻劑,與生理鹽水噴鼻劑的功能相似,對鼻腔黏膜的刺激不大,平時也可經常使用。
使用手持式噴鼻劑時,需要保持正常頭位,先清潔鼻腔,擤出鼻涕。
用大拇指托在瓶底,食指與中指分別放在噴頭的兩側,夾住噴頭。第一次用藥前,或者間隔3天以上再次使用噴鼻劑時,應先充分搖勻藥瓶後,對空噴壓藥劑1至2次。噴藥位置是朝向鼻腔外側壁,次數、頻率不要超出醫囑範圍。
使用手法也有講究。用一隻手將鼻噴劑的噴頭放進另一側鼻孔內, 噴頭方向朝向另一側眼睛的內眥方向(內眼角),保持瓶子基本豎直,不要過度傾斜。“簡單説,就是左手噴右鼻孔,朝向右眼的內眼角。”陳合新舉例説,由於鼻腔的內側是鼻中隔,不要將噴頭朝向鼻腔的內側,以免藥液噴在鼻中隔引起鼻出血,也可降低直接衝擊鼻咽部導致不適的風險。按壓噴鼻劑時,要閉上嘴巴,用鼻孔輕輕吸氣,隨即張嘴吐氣。
如果手頭一時沒有噴鼻劑,也可以利用一個物美價廉、歷史悠久的“護鼻神器”——熱毛巾。鼻塞時用熱毛巾敷鼻,不僅能夠幫助通鼻,還能通過給鼻腔增溫,抑制病毒的增長。不過,陳合新強調,感冒剛發生時,由於鼻腔黏膜還沒有腫脹、分泌鼻涕時,不必急著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
充血期:
對症治療配合鼻腔護理
第二個階段是充血期,主要是對症治療。合併細菌感染後,患者會出現發熱等感冒症狀,此時可以服用感冒或退熱的藥物對症處理,緩解症狀。同時配合採用第一階段的鼻腔護理方法。
感染期:
洗鼻器+吸鼻器清除膿鼻涕
第三個階段是感染期,突出標誌是流黃膿鼻涕,有些人説話都會受到鼻涕的影響,總是吸溜鼻子。陳合新建議,在感染期,要採取“置換療法”,利用洗鼻器對鼻腔進行沖洗,然後利用吸鼻器把藏在鼻竇腔裏的鼻涕吸出來。
置換療法可以直接促進鼻竇炎好轉。膿涕本身是細菌生長的溫床,置換療法是利用鼻負壓吸引,把膿鼻涕從鼻竇腔裏吸出來,不僅減少鼻腔鼻竇分泌物的滯留,凈化鼻腔環境,縮短病程,還能促進鼻腔黏膜恢復正常,有助於預防急性鼻竇炎的發生。
對於急性鼻竇炎患者來説,此時不妨嘗試第四個“神器”組合:洗鼻器、吸鼻器。鼻涕很濃或黏稠導致無法吸出時,可以採取三步走:首先,用洗鼻器、生理鹽水、海水噴鼻劑清洗鼻腔。接著,利用激素類藥物和減充血劑如麻黃素類藥物, 減輕鼻腔黏膜的腫脹,開放鼻竇開口。最後,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吸出。
市面上有電動吸鼻器或口吸式吸鼻器,都採用負壓吸引的原理。不過,注意掌握好力度,尤其是為孩子吸膿涕時,要從最低吸力開始,否則會造成鼻腔黏膜出血。陳合新強調,負壓吸取鼻涕不可太頻繁,一般可隔2到3天用一次。
感冒後的急性鼻竇炎若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除了採取上述治療方法,很多患者在尋求鼻竇炎的治本辦法。很多家長都聽過“讓孩子學游泳能幫助治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説法,這靠譜嗎?
陳合新指出,運動可以加強人的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但是對過敏性鼻炎沒有什麼治療作用。鼻竇炎患者原則上來講是不能游泳的,以免因泳池水倒灌或被吸入鼻腔引發感染,從而加重病情。他強調,對於鼻竇炎患者來説,置換療法是效果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
鼻塞膿涕 未必都是鼻炎
其實,如果鼻塞持續不好、膿涕、反覆鼻出血、偶有頭痛或嗅覺異常,未必都是鼻炎。這些微不足道的小症狀,可能意味著一種鼻部良性腫瘤——鼻乳頭狀瘤在作祟。陳合新指出,鼻乳頭狀瘤雖然屬於良性腫瘤,但易復發、易惡變、易浸潤周圍組織,急需早期診斷與治療。
陳合新指出,鼻乳頭狀瘤作為鼻腔鼻竇一種常見良性腫瘤,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外翻性乳頭狀瘤、內翻性乳頭狀瘤和柱狀細胞性乳頭狀瘤。其中,內翻性乳頭狀瘤佔所有鼻竇鼻腔乳頭狀瘤的70%,為最常見的表現類型。
內翻性乳頭狀瘤主要發病年齡集中于50~70歲(平均年齡53歲),兒童罕見,以中老年男性為主,男女發病比例高達5:1,發病部位常位於鼻腔外側壁,其次累及鼻竇。晚期腫瘤多呈多部位生長,且易向鼻咽周圍組織、顱內、眶內等部位蔓延,導致其他部位佔位性病變或惡變。
內翻性乳頭狀瘤病因學一直未被明確,HPV病毒感染、免疫異常、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異常增殖、致癌物影響、吸煙等均會影響該病。有研究發現,可引發宮頸癌、尖銳濕疣等多種疾病的HPV病毒,不僅是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産生的主要影響因素,更與乳頭狀瘤的惡化有密切聯繫。目前,有較多研究報道指出在患者鼻腔黏膜中的HPV病毒感染檢出率在0~80%。因此,及時檢測HPV病毒感染並治療,對鼻乳頭狀瘤的預防有重要作用。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常可在單側鼻腔見到息肉樣腫物,因腫物阻塞或鼻中隔破壞常會出現持續性單側或雙側鼻塞;腫物對鼻黏膜的刺激可導致慢性鼻炎鼻竇炎,出現反覆膿涕;腫物表面血管豐富、組織質韌,易出血,常表現為反覆鼻出血。而腫物本身的體積壓迫會造成一系列其他症狀,例如:嗅覺喪失、頭痛、溢淚、視覺下降。
乳頭狀瘤的診斷主要分為有創和無創兩類方法。前鼻鏡或鼻內鏡可直接觀察腫物形態,鼻竇CT或MR可發現是否侵犯其他組織。不過,要確診乳頭狀瘤,“金標準”當屬活檢標本病理檢查。
治療:手術是根除之道
陳合新強調,內翻性乳頭狀瘤對放化療不敏感,首選治療方式是手術徹底切除腫物。經手術治療後,乳頭狀瘤仍有較高的復發率:I、II期術後復發率集中在10%~20%;III、IV期術後復發率高達20%~30%,大量研究顯示手術對腫物切除的不徹底將導致該病術後的復發與惡化。因此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與手術路徑將有效降低術後復發率。
陳合新指出,目前,主要手術方式多采用經鼻內鏡切除術,術後復發率與傳統鼻側切等開放式手術無較大差異,並且具有創傷小、美觀、術後恢復時間短等優點。經鼻內鏡下手術操作時,尋找到腫瘤根蒂附著點、對附著點的鼻黏膜充分的灼燒、鼻竇口的充分開放與引流、低溫電漿射頻消融技術的使用均有利於完整切除腫物及降低乳頭狀瘤術後復發率與惡變率。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大約10%~15%鼻乳頭狀瘤患者同時伴有或日後惡變為鱗狀細胞癌。因此,術後堅持定期隨訪與體檢,可在早期發現病變改變。
同時,積極搜尋自身乳頭狀瘤的誘發因素,例如:HPV病毒感染、吸煙、免疫功能異常等,並早日針對性處理將有效降低該病的復發與惡化率。(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李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