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資訊

老年渾身痛,忍還是不忍?

發佈時間: 2016-10-26 09:52:11   |  來源: 北京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老年渾身痛,忍還是不忍?

  “痛徹心扉”、“痛並快樂著”、“痛不欲生”……“痛”,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感覺,也是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外的生命第五大體徵。

  作為每個人一生中體驗最早、最多的主觀內在感覺,“痛”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也是多數人一直很片面了解的問題。今年的10月17日至23日是“中國鎮痛周”,對於痛,專家的認知是這樣的:大多數時候,疼痛是一種良性信號傳導,使人們感知危險,知曉不良刺激,趨利避害;另一方面,長期被疼痛困擾也就是慢性疼痛,就屬於病態,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損失勞動能力,還會進一步造成情緒及心理甚至是社會問題。

  癌痛就要忍?

  止痛也許是維持生命尊嚴的最後要求

  年齡越高,疼痛越常見。癌症患者中,癌痛的患病率非常高,但遺憾的是很多患者特別是男患者,往往不會提到自己的疼痛,“怕別人輕視他”,但也有人願意表達自己的疼痛。王先生78歲的父親剛剛因為癌症去世,“他臨去世前的三個月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王先生問他的父親,“爸,您有什麼要求?”老人説:“別的要求沒有,讓我別疼就行了。”

  在我國,每天有1.2萬新增的癌症病人,60%以上的人都伴有疼痛,70%以上的癌症病人癌痛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疼痛程度數字評估量表》將疼痛分為10級,而癌痛在這一評估體系裏常常表現為中重度疼痛,部分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甚至會達到10級。實際上,能夠接受治療的癌痛患者非常少。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發佈的新版《疼痛患者教育手冊》特別指出了由於患者和家屬甚至某些醫務工作者過分擔心使用阿片類藥物會造成依賴和成癮,很大程度限制了規範化的鎮痛治療。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理事長秦叔逵教授説,“癌痛的病因很複雜,發作時患者往往感到痛不欲生,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加重病情。”疼痛不僅會影響癌症患者的體質,降低他們的身體機能和對腫瘤治療的耐受力,還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如何控制疼痛已經成為癌症治療中的重要一環,甚至是癌症晚期患者追求生命最後尊嚴的唯一要求。”有的癌症患者或家屬擔心止痛藥物成癮,但研究表明,用於癌症患者的阿片類藥物(嗎啡)是不會讓癌症患者成癮的,“沒有病的隱君子用嗎啡會産生欣快感,但癌症患者已經疼到了深淵之中,用藥只會讓他們從深淵回到人間。”

  看病疼點很正常?

  其實醫療可以很舒適

  50歲的趙先生是一個老胃病患者,按照醫生的建議,他每年都會去做一次胃鏡。以前做胃鏡的體驗讓他非常痛苦,“嗓子的異物感讓人想吐,但又不能吐。”後來他才發現,可以做個“無痛胃鏡”,在麻醉藥的幫助下,曾經讓趙先生有點恐懼的做胃鏡,竟然“睡了一覺”就結束了。其實,這也是北京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今年倡導的“舒適化醫療”的一部分。現在不僅做胃鏡可以做到無痛,做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等,都可以在無痛中進行。

  雖然很多醫療過程都可以在無痛中進行,但也有一些領域“無痛”進展得很慢。十多年前,一個剖宮産的媽媽生了寶寶之後,只能咬牙忍受術後的疼痛,現在,剖宮産分娩寶寶的媽媽們都會在背部背上一個鎮痛泵,通過小劑量、持續地給藥,讓剖宮産的媽媽度過術後最難熬的24小時。但絕大多數自然分娩的産婦,在生産過程中依然要忍著劇痛,甚至痛到沒有尊嚴。北京醫學會麻醉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婦産醫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説,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無痛分娩率超過85%,但在我國尚不足1%。徐銘軍分析説,這與一些醫院麻醉科人手不足有關,也與産婦的理唸有關。“有的産婦擔心麻醉藥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分娩鎮痛使用的麻醉藥劑量只是剖宮産使用麻醉藥劑量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麻醉的風險比剖宮産要小得多。”

  生孩子也就是分娩的英文為“labor(勞動、工作、苦幹)”,這説明生孩子還真是個力氣活。從疼痛的分級來看,分娩的疼痛達到了10級,僅次於燒灼的疼痛。“全面二孩”時代來臨後,更多的新手媽媽願意選擇自然分娩,什麼時候産婦生孩子時不用再大呼小叫,才能更好地體現出産科的人文關懷。

  得病才會痛?

  健康人也要重視痛的信號

  73歲的劉女士身體狀況還不錯,就是稍微有點胖。為了減肥,她迷上了大步走。有段時間,她的膝蓋疼得厲害,她也沒多想,自己認為就是天氣涼了,“老寒腿”發作了,“年輕的時候,我就是個鐵姑娘,現在這點痛算什麼。”劉女士這樣堅持的結果,當然不是好結果:走了一年後,她到醫院偶然檢查時,才發現膝關節已經嚴重磨損,最後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55歲的董先生最近也迷上了走步,一天至少要走一萬步,有時甚至要走兩萬步、三萬步。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腿時不時地就發個小脾氣,“疼!”他不得不到望京醫院就診。望京醫院骨科主任陳衛衡説,像董先生這樣因為運動導致骨骼肌損傷的人還真不少,“來骨科看病的患者中,三分之二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骨骼肌疼痛來找骨科醫生的。”短期來看,骨骼肌疼痛會讓患者睡不好覺,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長遠來看,如果疼痛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療,則可能帶來退行性病變,甚至可能致傷致殘。陳衛衡説,骨骼肌疼痛的患者不用上來就吃止痛藥,而是首先考慮外用止痛藥,比如外敷膏藥等。在外用藥物治療不見效的情況下,再考慮口服用藥、注射用藥、手術治療。“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特別是平時很健康的人,日常生活中要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不良的坐臥姿勢、長期伏案工作不運動等,才能更好地預防骨骼肌疼痛的發生。”喜歡運動的人,要注意運動適量。運動後如果出現疼痛可以觀察一兩天,觀察之後還不能緩解的就需要請專業醫生來幫助,選擇合適的外用藥或者其他治療手段。

  無痛的世界一定好?

  亂吃止痛藥可能會掩蓋病情

  遭遇疼痛,有人選擇忍耐,但也有人一分鐘都不能忍。朱女士是位偏頭痛患者,因為家中的長輩也有人常年偏頭痛,她一直認為自己的頭痛是家族遺傳性質的,所以遇到頭痛劇烈難忍時,就服用幾片止痛藥。一開始,一片止痛藥就能讓自己睡個好覺,後來發展到一次要服用兩片,再後來要一次服用三片。一次偶然的機會,朱女士到醫院就診時提到了自己經常頭痛的症狀,還特地説明自己很可能是家族遺傳性的偏頭痛。但在醫生看來,朱女士的診斷太草率了:“排除過腦部腫瘤嗎?排除過血管畸形嗎?排除過頸椎疾病嗎?排除過高血壓嗎?”沒有做過任何檢查,就使用止痛藥,不僅有可能掩蓋疾病,長期濫用止痛藥甚至還有可能造成肝腎損傷。

  對於疼痛,止痛是一種人們的正常反應。但有些疼痛,亂吃止痛藥很可能延誤診斷。胃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引起胃痛的原因包括胃穿孔、胃潰瘍、胃出血等嚴重上消化道疾病,隨便使用止痛藥,不僅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有可能對胃造成二次損傷。痛經也是育齡女性常見的症狀,如果是原發性痛經,疼痛難忍時可以服用止痛藥;如果是繼發于各種病變的痛經,比如説因為盆腔炎、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囊腫等病變引起的痛經,盲目服用止痛藥就會掩蓋病情,因此,不管是什麼痛,一定要先去醫院診斷清楚再用藥,否則止痛藥可能會給你造成新的痛點。(記者 賈曉宏)

  新聞連結

  看“疼痛”應該注意什麼?

  1.遇到疼痛應該去正規大醫院的疼痛科、神經科、骨科、康復科、腫瘤科等相應的科室就診。

  2.帶上完整的病歷和檢查資料,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

  3.告訴醫生真實病情與完整治療經歷,儘早明確診斷,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4.及時反饋服藥後的反應,不明白隨時諮詢。

  5.至少連續看三次門診後再作出評價,再高明的醫生也不能一次門診就解決所有問題。

  6.慢性疼痛病情比較複雜的患者,建議記疼痛日記,把每次疼痛發作的時間、疼痛的部位、特徵、症狀與感受記錄下來,供醫生治療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