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資訊

肺癌治療前 先找準驅動基因

發佈時間: 2016-10-25 10:40:11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肺癌治療前 先找準驅動基因

  肺腺癌驅動基因的發現,使高達66%的亞裔肺腺癌患者能找到合適的靶向治療藥物

  同樣是肺癌,用的是一樣的藥物,為何有些人能控制住疾病的進展,延長生存期,有些人卻沒有效?答案原來藏在我們的基因裏。日前,在一個關於肺癌精準治療的學術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肺癌領域治療專家們表示,不同癌症中特有基因突變被不斷發現,“先檢測,後治療”的理念能幫助臨床醫生找到帶有這些基因突變的患者,在提高靶向藥物療效、治療安全性以及降低醫療成本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成為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關鍵。

  伴隨診斷+靶向治療=精準醫療

  人體的遺傳基因千差萬別,因此癌症的治療方法及其效果也因人而異。“同樣的疾病,同樣的治療方案”的傳統治療策略再也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個體化醫療已成為大勢所趨。

  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近年來,作為個體化醫療的主要手段,靶向治療主要通過基因或分子的選擇,有針對性地殺死惡性腫瘤細胞,而幾乎不影響正常細胞,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但靶向治療藥物也並非對所有肺癌患者都有效,怎麼才能篩選出最佳用藥人群,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伴隨診斷”就是其中主要的手段之一。

  據了解,“伴隨診斷”主要通過檢測人體內蛋白、突變基因的表達水準,在不同類型的疾病人群中篩選出最佳用藥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醫療。

  上海胸科醫院病理科主任張傑教授指出:“我們已進入了個體化醫療時代。精準的伴隨診斷結果能為臨床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從而幫助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療方案,使患者有可能獲得最大的生存益處。”

  逾八成亞裔肺腺癌患者

  驅動基因被發現

  近年來,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走高,每年肺癌新增病例約73萬。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研究顯示,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佔比高達80%,主要包括肺腺癌和肺鱗癌。但遺憾的是,目前約有7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並對放化療治療不敏感,導致死亡率高,中位生存期僅為3個月,五年存活率僅為15%。

  近年來,臨床已經發現了一系列肺癌的驅動基因,包括ALK、EGFR、BRAF、KRAS及HER2突變等。在亞裔肺腺癌患者中,87%的患者被發現已知驅動基因,其中81%的驅動基因已有明確的靶向抑製劑。也就是説,大部分肺腺癌患者可以接受目前已上市藥物的個體化靶向治療,這個比例高達66%。

  找準兩大驅動基因

  肺癌靶向治療效果好

  福建省立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崔同建教授指出,在眾多不同驅動基因的肺腺癌當中,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是目前具有明確的分子靶點、靶點檢測技術及上市靶向藥物的肺癌類型。也就是説,患者如果通過基因檢測,明確所患的肺癌正是這兩種類型的,那麼就適合使用目前已經上市的靶向治療藥物。

  其中,ALK融合基因主要出現在不吸煙或少吸煙的肺癌患者,佔全部非小細胞肺癌的5%,中國每年新發病例數約35000例,該類患者通常可從ALK抑製劑靶向藥物治療中獲益。研究表明,ALK陽性NSCLC患者接受此類靶向藥物單藥治療2年生存率為55%,而化療生存率僅12%。

  EGFR是非小細胞肺癌的“高頻”驅動基因,亞裔人群EGFR 敏感性突變比例達30%至40%,遠高於歐美國家。目前,EGFR抑製劑是延長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靶向治療藥物,其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品質均高於傳統的化療。

  權威指南

  均要求先檢測後治療

  正因如此,自2011年以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歐洲臨床腫瘤協會年會(ESMO)、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等權威機構相繼制定了NSCLC診療指南,強調治療前進行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明確驅動基因檢測指導臨床治療方案。

  我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佈的《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2015年版)》也指出,對於晚期NSCLC、腺癌或者含腺癌成分的其他類型肺癌,應在診斷的同時常規進行EGFR和ALK等基因突變檢測。

  對此,崔同建指出:“精準鑒別ALK與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於靶向治療策略的選擇起著決定性作用。先檢測、後治療,利用伴隨診斷指導靶向治療,是當前肺癌診治的最佳方案。”

  據了解,針對ALK蛋白表達的VENTANA ALK免疫組化(IHC)檢測,以及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cobas檢測目前已在不少大醫院的臨床上使用,可為肺癌的精準治療提供可靠穩定、準確客觀的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