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週報

農業部專家:加快關鍵農機裝備有效供給 接長農業現代化短板

發佈時間: 2016-10-11 09:47:18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劉振海

  新華社海口10月10日專電(記者羅江 鄧華寧)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巡視員丁翔文表示,“十二五”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準快速發展,于2015年末達到63.8%。但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作業品質和效率不高、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

  丁翔文在此間舉辦的“2016首屆中國農業(博鰲)論壇”上建議,應增加關鍵農機裝備的有效供給、加快整合配套技術的有效供給。

  丁翔文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機裝備水準、作業水準和社會化服務水準快速提升。2015年我國農業機械化水準達到63.8%,較“十一五”末提高了18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3.7%、78.1%、81.2%。此外,農機社會化服務縱深發展,目前我國農機合作社超5萬個,2015年農機工業實現年總産值4523多億元,我國已躍居世界第一農機製造國。

  丁翔文指出,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一是發展不平衡,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準僅衡量小麥、水稻、玉米等8個主要田間作物的機械化耕種水準,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水準較低;機耕水準普遍較高,機種、機收水準較低,如油菜機種、機收水準剛過20%。二是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現在雖然已建立18.3萬個農機組織,但服務面積只有農機作業的10.5%左右。三是作業品質、效率不高,僅解決了簡單的機械耕、種、收,作業精準度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多功能複式作業剛剛起步。

  對此,丁翔文建議,通過增加關鍵農機裝備的有效供給,加強高性能、低能耗、低故障率的農機品種研發,擺脫精準作業高端農機産品過度依賴進口的現狀。此外,加快整合配套技術的有效供給,打造工業、農業、包括環境等方面的相互配套的農業機械化系統工程,使農業機械化與土地、環境、育種栽培方式、經營方式等方面相適應,通過整治農田使其符合農機化作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