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藥品推薦

藥品種類多用法不同 超80%家長給孩子用藥存隱患

發佈時間: 2016-09-22 14:41:54   |  來源: 山西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近日,央視播出的一則公益短片在微信朋友圈裏熱傳,片中5歲的主人公付浠諾無聲的講述,看哭了很多人。3年前,她因發燒用藥不當而導致失聰。付浠諾的故事並非個例,不久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發佈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超八成家長給孩子用藥存安全隱患。

  每年的9月份是全國安全用藥月,記者調查了解到,其實,除了在兒童用藥方面,成人用藥也有很多人缺乏基本常識。為此,本報特邀山醫大二院藥劑科專業藥師結合臨床常見用藥誤區,為大家指點迷津。

  ○記者調查

  如何正確服藥不少人稀裏糊塗

  藥品種類繁多,服用説明也各有講究,有的要求飯前吃,有的要求飯後吃,還有的要求空腹吃……對於這些“要求”,很多人卻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思。

  就拿空腹來説,記者隨機詢問了周圍20個人,僅有4個人能準確表述空腹的意思。“空腹不就是指早晨起來不吃不喝嘛。”“飯前半個小時就應該是空腹吧?”……大部分人都覺得只要不吃飯就應該是空腹。其實,空腹的時間區間一般指飯前1小時和飯後2小時,因為這樣才利於藥物吸收,更好地發揮藥效。

  隨後,記者又對飯前、飯後等服藥時間進行了調查。雖然大多數人都覺得不管是飯前還是飯後,吃藥的時間都應該和正常的飲食有一個時間間隔,不能吃完藥立即吃飯,或者吃完飯立即吃藥,但具體應該間隔多長時間,從5分鐘到1個小時,什麼説法的都有,只有少數幾人有很明確的概念。還有極個別的人認為飯前就是吃飯前,飯後就是一吃完飯。其實,飯前指進餐前30分鐘,飯後指進餐後15—30分鐘。

  因為用藥不當兒童中毒事件頻頻發生

  在給孩子用藥上,記者隨機採訪了數十名家長,他們最小的孩子只有8個月大,最大的是5歲半,都曾有過服藥史。家長們也都知道,孩子越小的時候,一些片劑、粉末狀的藥物用量都特別小,1/2、1/4片或袋也比較常見,包括一些糖漿,雖然都有專用的刻度杯,但用量上都很難把握,大家慣用的方法就是“約摸”,甚至自行調整藥物用量。而為了順利給孩子喂藥,家長們也是使出渾身解數,加糖的、放蜜的,混在飯裏、奶裏的,各種方式都有。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前不久發佈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84.9%的家長給孩子用藥時存在安全隱患。調研中,27.4%的家長表示因為擔心醫囑用量不夠或太多,會自行調整用藥劑量;72.5%的家長存在給孩子擅自停藥的行為;超過三成的家長會擅自給孩子聯合用藥;19.8%的家長會將藥溶于牛奶、糖水、飲料和粥湯等給孩子服用;42.7%的家長會根據自己或親友的經驗給孩子用藥。此外,兒童年齡3歲或以下的家長存在用藥困惑的佔比均接近90%。31%的家長曾把成人藥品調整劑量給孩子吃,42%的家長在給孩子吃兩種以上藥時不注意藥物的有效成分。“掰藥片”“隨意加量”、憑“感覺”“經驗”給孩子用藥的現象屢見不鮮。

  正因為缺乏用藥常識,因用藥不當造成的中毒事件也頻頻發生。《2015年兒童用藥安全報告》顯示,在兒童群體中,藥物中毒佔所有中毒就診兒童的比例從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從中毒年齡來看,0—14歲的藥物中毒兒童中,1—4歲兒童佔比最大,佔64%。

  諮詢的人太少藥劑科門診開了三個月後停診

  記者走訪省城各大醫院了解到,每家醫院都有專門的藥劑科,也都提供有藥物諮詢服務。2014年3月,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在全省三級醫院中率先開設門診,每週一、三、五都安排由副主任以上的藥師出診,免費為患者提供用藥諮詢服務。然而,因為諮詢的人太少,三個月後,不得不停診。“也可能是位置有點兒偏,離藥房比較遠,宣傳也不到位,大家不太清楚,所以諮詢的人少,但主要原因還是大家缺乏認識,很多人都是出了問題才想著來治療、諮詢。在用藥上,尤其是安全用藥上,存在的問題還真不少。”山醫大二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王欣春介紹,目前,該院藥劑科除對醫院用藥進行總體管理外,藥劑科藥師還被分組指派到一些內科臨床科室進行藥品諮詢與慢病管理,因此也接觸了大量的臨床病人。“吃錯藥的,用藥方法不對的,劑量和説明有出入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特別是一些得了糖尿病、高血壓的老年人,還有就是小孩兒,一些最基本的用藥常識都不知道,説明書上的一些術語也都看不懂。”王欣春説,目前,雖然取藥窗口還提供用藥諮詢服務,但也只有極個別買藥的人會問問服藥次數、時間。她表示,一方面患者缺乏認識,一方面各種事故頻出,對於這種現狀很是擔憂,為方便患者諮詢,也給更多的人普及用藥常識,他們正和院方申請,打算在藥房旁邊單設一個家,和過去一樣,定期安排藥師出診。

  ○兒童用藥釋疑

  怎樣精準量取藥物?

  家長一定要遵從説明書上或者醫生的指示量取藥物劑量。在度量工具上,使用刻度精細的量杯、藥匙、滴管等來量取精確藥量。此外,一種藥物使用一個度量工具,或者洗凈、擦乾後再量,避免殘留藥物的量而導致誤差。

  孩子忘記吃藥能否補吃?

  小孩生病,家長應謹記按時給小孩用藥。如果確實忘記了,應儘量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應處理。常見4種情況的處理方式是:

  對於長期服用的藥物,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等慢性疾病藥物,漏服一兩次,對整個治療效果影響不大,可以不用理會。

  如果療程較短一天一次的藥物,如治療咳嗽、感染類疾病藥物,漏服一次,則應按療程順延一天。

  如果才剛開始服藥,但連續幾天漏服藥物,則應重新算療程服用。

  一天三次服用的藥物,中午忘記吃,如果是自限性疾病(如感冒),則可以不用理會。

  孩子吐藥是否需要補吃?

  因為嘔吐通常是寶寶剛吃完藥幾分鐘至1小時內發生,這時藥物在胃腸道還未被吸收或只吸收一小部分。此外,兒童常用藥品都有較寬的安全用藥劑量範圍,因此再喂一次並不會對兒童健康造成損害。

  ○相關提醒

  如何看懂藥品有效期

  所謂“有效期”是指藥品在規定的儲存條件下能保持品質的期限,通常藥品標簽上註明有效期的年月,就是指可使用到所標明月份的最後一天。如有效期為2015年11月,就是指有效期到2015年10月31日為止。也有的從藥的生産日期算起,在標簽上先列印批號:一般為6位,前兩位表示年份中間兩位表示月份最後兩位表示日期,然後註明“有效期”以便按批號進行推算。如批號為151210有效期為一年,就表示有效期為2016年12月10日以前。

  如何識別變質藥品

  患者可以從外觀上觀察藥品變化,如有以下變化則判為變質:

  膠囊:軟化、碎裂,或表面粘連、發黴等。

  丸劑:變硬、變形、變色,有異樣斑點或發黴。

  片劑:有花斑、黃片、發黴或表面有結晶。

  糖衣片:表面露底,呈花斑或黑色,以及崩裂、粘連發黴。

  沖劑(顆粒劑):有結塊、潮解或沖服時有絮狀物。

  口服液:無論顏色深淺,一般都應澄清透明,如有較多的沉澱物、絮狀物,甚至發黴、有異味都應按變質藥品處理。

  注射劑:①水針應澄明,無顏色變化,特別是靜脈或輸液的針劑如發現顏色加深,即説明藥品品質出現問題;②油針如黃體酮等一般呈淡黃色,均應澄清,如渾濁、沉澱、分層或顏色變深則不能再用;③粉針應為乾燥粉末,色澤應均勻一致,搖動時自由翻轉,如有粘瓶、結塊、變色等,則不能再使用。

  如何正確儲存藥品

  藥物的儲存條件直接關係到藥品的品質,藥品的最佳儲存條件都已在説明書中註明,應該按照説明書中的要求和條件保存,以確保藥品品質和療效。

  在藥品説明書中,對儲存條件一項經常使用一些術語,常用的術語及對應要求分別是:

  陰涼處:指不超過20℃;

  涼暗處:避光並不超過20℃;

  冷處:指2—10℃,應放在冰箱內,但不要冷凍。

  有些藥需要在冰箱中儲存,如果要求在零下4℃以下保存,需要放在冷凍室裏冰凍。大多數要求在冰箱中保存的藥物最適宜的保存溫度是2—8℃。比如説胰島素的儲存,未開封時需要在2—8℃的冰箱裏冷藏,開始使用後室溫內乾燥處儲存,因為胰島素剛從冰箱裏取出溫度較低而室溫較高易使得注射劑量不準確。

  在選擇如何儲存之前一定認真閱讀説明書,注意千萬不要把該冷藏的藥物冷凍了。因為大多數藥物一但凍冰即使再融化了也變質了,不能再用了。

  ○專家解讀

  這11個用藥誤區 你中招了嗎

  為普及用藥常識,幫助更多人安全用藥,山醫大二院藥劑科主管藥師郭茜結合臨床中常見的病例,特意總結了一些用藥誤區,並進行了詳細解讀。

  誤區1

  通過增加藥量或服藥次數來增強藥效

  一些患者在疾病發作的時候心情焦躁,誤以為增加藥量或服藥次數會增強藥效。劑量過少可能無法充分治療疾病,劑量過大則可能血藥濃度達到一定值後藥物效應也不增加,反而會産生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只有準確的藥物劑量才可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患者還應了解的是,從開始用藥到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往往需要多次服藥,自行增加藥物劑量或者服用頻次,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和起效,給治療帶來不利的影響。

  因此患者必須遵守醫囑或者按説明書服用藥物。

  誤區2

  重復用藥

  藥物名稱分為化學名、通用名和商品名。通用名和化學名是世界通用的,而商品名即産品名,每種藥品其生産廠商都可為其命名。大部分患者缺乏藥學知識,對不同藥名、同種成分的藥物區分不清楚,很容易導致重復用藥。

  很多患者感冒時服用多種感冒藥物,而市面上銷售的感冒藥一般是復方製劑,由抗過敏藥、緩解黏膜充血劑、解熱鎮痛藥的兩種或三種組成。如果患者僅有打噴嚏、鼻塞、流鼻涕而無發熱、肌肉痛、頭疼等症狀,不主張使用含有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芬必得等)的抗感冒藥。如果患者需要開車或進行高空作業、操縱機械等危險操作時,應避免使用含有抗過敏成分(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的藥物,以免出現嗜睡的不良反應,從而精力無法集中,一不留神發生意外。

  另外,患者自行服用感冒藥要堅持一個原則,即儘量只吃一種藥,聯合用藥一定要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服用。

  誤區3

  頓服就是吃飯時服用

  在用藥時間上,很多人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每天3次”是多數藥物的服用方法。許多患者認為每天吃3次即可,實際這3次的間隔時間是有講究的,指每日早、午、晚各1 次,相隔8小時,有益於維持藥物在體內的有效濃度,使藥品充分發揮療效。

  睡前服是指睡前15—30分鐘服用,服用後不能立即臥床,否則可能引起食道潰瘍。頓服不是説每頓飯後服藥,是指把一天的用藥量一次性服下。

  還有藥品要求“必要時服”,多指發熱、疼痛時服用的對症治療,如無症狀,不要隨意服用,會增加産生不良反應的可能。

  誤區4

  把泡騰片直接放嘴裏

  一個18個月左右的小患兒由於感冒發熱,醫生給開了“某泡騰片”。使用時,患兒的母親把1粒藥片直接塞進了患兒的嘴裏,又給其喂了點兒水。過了10多秒鐘,患兒的手腳突然抖動起來,緊接著開始劇烈地咳嗽,口唇也慢慢變成了青色,搖晃患兒的身體沒有反應。聞訊而來的醫生用力地拍打患兒的背部,試圖催吐,但很多方法都試過後,患兒的症狀不但沒有緩解,心跳和呼吸也變得十分微弱,於是趕緊送患兒進搶救室進行手術。切開氣管後,醫生取出已經化為一灘水的泡騰片殘跡。當天下午,患兒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不少患者對嚼服、吞服這些基本的服藥方式不太了解。一般情況下,藥片除了含有主藥外,還含有崩解劑等輔料,所以藥片在胃中會逐漸崩解、溶解、吸收,而起到治療的作用。因此,應整片吞咽,無需嚼碎。咀嚼片需要嚼碎後才能更好地發揮效能。

  除了片劑外,膠囊也應注意服用方式,不可拆開服用。而腸溶片由於其腸溶衣的作用可防止藥物在胃中被破壞或對胃産生刺激。若嚼碎服,將失去這方面的作用,因此必須整片吞服,不可嚼服或掰開服用。

  而緩釋和控釋劑是通過特殊的骨架結構長時間地徐徐釋放藥物,使藥物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濃度,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若嚼碎服,會破壞骨架結構,失去這方面作用,但某些藥物因其特殊製劑類型,若藥片有可掰開的刻痕,即可掰開服用。泡騰片含有泡騰崩解劑,需在溫水中充分崩解後飲用,而不可直接吞服。

  誤區5

  只要吃藥就一定得喝水

  服用大多數藥物,至少需要喝150—200毫升的水,如服用膠囊劑,要增加飲水量,否則膠囊易粘附在胃壁上,導致局部濃度過高,刺激胃黏膜。

  吃抗痛風藥、排結石藥後,要大量喝水,一天的飲水量應在2000毫升以上;

  吃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等治療胃潰瘍的藥時,需要少喝水甚至短時間不喝水,這是因為藥會在胃內變成無數不溶解的細小顆粒,像粉末一樣覆蓋在受損的胃黏膜上,這樣胃黏膜才能免於胃酸侵蝕,慢慢長出新的組織把潰瘍面填平。如果多喝水,藥物被過度稀釋,治療作用會減弱。同理,吃復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等鎮咳藥後,也不宜馬上喝水。

  誤區6

  不管啥姿勢只要吃了就行

  站立其實是最科學的服藥姿勢,站立時食管呈自然垂直狀態,利於藥物下行到胃中,便於儘快吸收。

  坐著尤其躺著服藥,易使藥物粘在食管壁,食管壁會因粘附的藥物受到刺激,甚至腐蝕。

  服藥後不能馬上運動,因藥物服用後一般需30—60分鐘才能被胃腸道溶解吸收發揮作用,其間需足夠的血液參與迴圈,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道血液供應不足,影響藥物的吸收效果。

  誤區7

  保健藥品也能治病

  很多老年人往往聽信廣告及推銷人員的宣傳,認為藥物具有毒副作用,保健品可以治療疾病而無副作用,從而服用保健品,而不是遵醫囑服用藥品,而出現延誤疾病診治的情況。

  54歲的王先生患高血壓多年,因怕降壓藥有副作用始終不肯吃,他聽説口服深海魚油等保健品能降壓,便如獲至寶。

  一日王先生突然大汗淋漓,腹部、腰部感到劇烈疼痛,隨後暈厥倒地。入院一番檢查後,血壓竟達到250/150mmhg,其腹主動脈已撕裂,診斷為腹主動脈夾層,一旦夾層破裂,醫生也將無回天之力,好在搶救及時。

  誤區8

  濫用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是指對細菌、真菌、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及部分原蟲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一類藥物。

  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不要自己盲目使用。生病以後,一般先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購買一些對症的藥,比如你覺得是感冒的話,買一些感冒藥就可以了,不必買抗生素使用。如果真的覺得是細菌感染,應該諮詢醫生來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誤區9

  給兒童服用成人藥

  有的家長會給兒童服用自己服過覺得有效的藥物,並按成人劑量減半,他們認為只要劑量減半就不會有問題。其實,按成人劑量減半給兒童用藥是不科學的,也是很危險的。兒童的肝臟還沒發育成熟,對藥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兒童的腎臟仍處於生長髮育之中,對藥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兒童大腦的血腦屏障功能還沒發育完全,還不能阻止某些藥物對大腦的傷害。

  因此,不能自己給寶寶隨意服用成人藥物,即使減少劑量也不行。

  有些藥物確實沒有兒童專用的劑型,這時候應該讓醫生來判斷能不能給孩子用。

  誤區10

  中藥無毒無副作用

  中藥由於是傳統醫學文化的傳承,沒有特別嚴格的臨床試驗,因此藥品説明書裏的不良反應通常註明“尚不明確”。“尚不明確”只表明沒有可參考的臨床數據,很有可能是某些風險未被發現和證實,絕不代表是安全無風險的。

  説白了,就是風險未知,相比于清晰寫明的不良反應,哪個更可怕,一看便知。另外,100%植物來源的藥物並不代表100%安全。提醒家長們不要隨意給孩子吃所謂的“小中藥”來強身健體,要牢記“是藥三分毒”的古訓。

  誤區11

  懷孕了就不能用藥了

  懷孕7個月的李女士感冒了,因為怕用藥影響胎兒,就堅持沒用藥,結果三天后她發燒了,最高體溫達40℃,並伴有呼吸困難,家裏人立即把她送院。經檢查,李女士心肌酶非常高,心肌已經受到嚴重損害。此外,她血中氧含量的指標非常低,産科的超聲波也提示胎兒在子宮內缺氧,最後不得不提前剖宮産。

  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懷孕了就不能用藥了。其實,孕期並非“不能用藥”,而是“不能隨便用藥”。對於孕婦而言,感冒是平時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多數為病毒性感染。懷孕後,由於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後往往會引起很嚴重的並發癥,如肺部感染,導致重症肺炎甚至呼吸衰竭,或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衰等,威脅到母嬰的生命安全。所以,對孕期感冒應給予高度重視。

  有些孕婦或家屬會將“孕期不能隨便用藥”誤解成“孕期不能用藥”,把道聽途説聽來的副作用無限放大,給自己增加無謂的壓力,甚至因此拒絕各種藥物治療。這使一些原本可以通過及早正確用藥而治愈的疾病喪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最終拖成大病、重病。其實,有些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及頭孢菌素等,已經通過藥理研究證實對胎兒致畸的影響作用較小,如果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還是比較安全的,而且通過抗生素可以迅速控制炎症,以防病情加重而影響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