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濱大力建設農産品品質追溯系統
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監控
發佈時間: 2016-09-22 11:53:28 | 來源: 黑龍江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越來越高,農産品的品質安全也越來越重要,農産品品質安全問題不僅關係到公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影響。
綏濱縣和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按照縣委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在縣農業局、縣農開辦及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大力支援下,在有機綠色水稻基地實施建立了農産品品質追溯系統,主要建設有農田物聯網監測系統,包括氣象資訊、水渠監測、格田監測、蟲害監測、環境監測和大米溯源平臺等,截至目前實現農田物聯網監測系統基地建設5處,建立農産品品質追溯系統就是要解決和實現對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品質監控。農産品品質追溯系統包含整個智慧農業的全流程跟蹤管理,是主幹道,涉及農戶、合作社、生産企業、農資供銷商、産品銷售商、政府和消費者,貫穿了農産品生産基地管理、種植養殖過程管理、採摘收割、加工、儲存、運輸、上市銷售、政府監管的各個環節。追溯平臺涉及到的各子系統為智慧農業的某一環節服務,並將採集到的資訊即時傳送到追溯平臺,最終在追溯平臺上進行全流程的展現,實現“品質可監控,過程可追溯,政府可監管”。
網際網路+農業成效顯著
明確了建設“一個中心、兩大示範帶、三大園區、五大産業、五大平臺、八大基地、百戶新型電商經營主體”的工作思路。建設了“網際網路+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35個,落實面積39315畝。其中3塊、5355畝基地被列為省級樣板示範基地。創建了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的“綏濱縣電子商務創業園”,是以電子商務為主導,集辦公、倉儲、物流、科研、培訓、展示為一體的高效園區,10多家企業的100多款綠色有機農副産品集中展銷,帶動全縣發展各類電子商務實體56戶。正在同哈爾濱淩之迅公司構建“七大板塊”體系的全産業鏈網際網路+農業,打造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較大
綏濱縣在種植結構調整上,本著“以稻治澇、以稻治旱、以稻增收、以稻富民”的發展思路,自2010年以來,大打了一場以“旱改水”為主導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取得了種植結構調整第一階段性戰役的全勝。成功打造了百萬畝水稻生産專業縣。水稻種植面積從2009年的39萬畝發展到122萬畝,佔基本農田的82%,農民每人平均水田面積達13畝,水田面積佔比居全省縣級之首,水稻已成為綏濱縣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産業(依據統計口徑合法在冊耕地面積137.8萬畝,其中水稻101.3萬畝、玉米27.7萬畝、大豆5.8萬畝、其他3萬畝)。畜牧水産養殖業步伐加快。突出發展了肉鵝飼養和江水養魚。設立了300萬元的畜牧業發展基金,肉鵝養殖基地達到20個,肉鵝總量達到80萬隻。200萬隻的畜禽加工廠已經建成投産,打造了肉鵝全産業鏈,可為大鵝養殖戶增收2000萬元以上。同時,大力發展網箱養魚,投資6000余萬元在黑龍江畔建設了全國最大“中國寒地淡水魚養殖示範中心”,形成了集魚苗繁殖、魚種培育、商品魚養殖于一體的養殖基地。優質高效作物産業發展良好。實施了設施果蔬、林産品種養和雜糧雜豆優質高效作物“雙萬”行動計劃。建設了5處標準化果蔬生産基地,帶動全縣設施果蔬面積達到5000畝;大榛子、紅松果林等林産品種養面積達6000多畝;雜糧雜豆面積達到10500畝。今年探索對3000畝育秧大棚實施二次利用,試種了竹柳50余公頃,探索了農民增收新方式。二、三産業有序發展。實施了創業創新“雙萬”行動計劃,即縣內從事二、三産業人數達到1萬人,縣外從事務工經商、農業開發轉出人數達到1萬人。目前,全縣從事種植業戶不到1萬戶,三分之二的農戶離開土地,僅農産品加工小作坊達到300多戶,農民從事個體工商業戶達到6000多戶。今年以來已實現轉移2.2萬人。其中,在俄羅斯耕種土地的農戶達到130人,耕種土地22.5萬畝。通過結構調整,綏濱縣農業農村經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有效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