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一帶一路” 通往世界的美麗之路

發佈時間: 2016-09-08 08:13:30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2000多年前,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打開了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大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從提出之日起,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就是“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重要理念。

  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進一步明確指出:“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時至今日,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領和推動下,“一帶一路”的建設正不斷地融入綠色,分享綠色,實現綠色。

  綠色發展的生態挑戰

  絲綢之路的開拓是人對自然生態的探索,在昔日的絲綢古道上,綿延著優美的風景畫卷。神奇的張掖丹霞地貌,綿延起伏的山脈猶如絢麗的絲綢鋪展;祁連山頂終年積雪的冰川雪山和雪水滋養的綠洲沃野、沼澤濕地交相輝映;也有白雪皚皚、雲遮霧繞的天山環抱著碧水如鏡的天池,翠綠的雲杉、塔松漫山遍野,不染半點俗塵······

  但同時,它也面臨著諸多複雜的生態問題,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的中國西北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大部分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這裡乾旱少雨,水資源匱乏;森林稀少,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嚴重。不只是自然因素,西北地區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毀林開荒、過度放牧和工業污染時有發生,進一步對環境造成人為破壞。

  這僅僅是現實問題。今後還要面臨艱巨的發展任務,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對脆弱的區域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加環境風險。

  生態文明引領綠色絲路

  絲綢之路上的冰川雪山,綠洲沃野,沼澤溪流都是如今“一帶一路”建設上不可忽視的生態資源。隨著“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將會建立起惠及幾代人的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走廊。從建設的起步階段就要重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基於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性和持續性形成綠色的發展戰略和理念,讓秀美的絲路風光依舊,並成為展示中國生態文明的絕佳窗口。

  生態環境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和區域發展會遇到的問題,它也是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中國以生態文明引領“一帶一路”建設,與各國一起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充分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倡導綠色發展也在用實際行動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環境威脅的擔憂,中國並不是轉移過剩、落後的産能,而是開展綠色環保的優質産品和項目,傳播先進的環保技術和實用理念,帶動周邊國家一起共同應對環境問題帶來的挑戰。

  絲路上的綠色變化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落實,再次走入曾經的絲綢之路沿線,到處充滿了綠色的生機。

  甘肅通過防風固沙、植樹增綠讓境內的多個綠洲城市走上了綠色發展的道路。走在蘭州街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滿眼的藍天白雲、青草綠樹,你會感受到這座曾經的“十大污染城市”已今非昔比。蘭州市近年來對整個市域進行封山育林,推進黃河風情線、主題公園、小遊園、小廣場建設以及黃河萬畝生態濕地修復和城市生態水系開發,新增和改造公共綠地4450畝,換來了如今市民眼中的綠色新城市。

  不只是甘肅,地處絲綢之路起點的陜西,也不斷在絲綢之路上播撒綠色。提起陜西,再也不是過去黃土高原上的“荒山禿嶺”,而是市民口中天藍水凈、滿眼皆綠的新風貌。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陜西已累計造林綠化2479.12萬畝,全民義務植樹5.1億多株。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減少,揚沙和沙塵暴天氣次數大幅下降,老百姓的居住環境變好了,也變得更美了。

  不僅如此,“一帶一路”中國的重點省市先後在寧夏銀川、廣西南寧、陜西西安舉辦了中國—阿拉伯國家環境合作論壇、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歐亞經濟論壇生態環保分會等一系列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主題的對話交流活動,交流生態環保實踐的經驗,與周邊國家一道打造綠色“一帶一路”。

  過去,不同地域的人們、多樣的古老文明之間通過絲綢之路形成了碰撞和連結,世代沿襲。今後,“一帶一路”的建設會讓絲綢之路不斷煥發出綠色生機,讓生態文明的理念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