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從深厚中華歷史中的增強文化自信

發佈時間: 2016-09-03 09:29:53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在之前的“七一”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過“四個自信”並且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回望悠久的歷史,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諸多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在5000多年曆史中孕育發展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這表明:我們今天增強文化自信,應走入歷史縱深,深入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和文化土壤。

  “百家爭鳴”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燦爛源頭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上産生了諸子百家,據漢代司馬談的看法,其中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共六家。諸子百家的“家”,就是指形成了學派,有理論、宗旨和傳承。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諸子劃分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説十家,號稱“百家”。“百家爭鳴”的出現,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期”迸發出耀眼光芒。以諸子百家為重要代表的中華文化顯示出強勁生命力,始終以開放姿態吸取各種養分,在會通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各家理論,形成了一條獨特的自我創新之路。

  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營造了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良好氛圍

  中國歷史上儘管有過戰亂和分裂,但統一始終是主流。正是在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華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斷發揚光大。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團聚和統一的過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各民族經過遷徙、雜居、通婚和各種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學習,在血統上互相融合,逐漸産生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徵。特別是在近代,中華各民族共同反抗外國侵略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這個共同的政治信念,極大地加強了各民族的團結。

  獨特的漢字文化系統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中華文化的形成、傳播、發展與漢字息息相關。漢字源遠流長,獨特的語言文字、風格多樣的書寫形式,形成了符合人們審美需要和表達人們審美感受的書法藝術。書法以藝術形式表達人們的思想、修養、愛好與情感,“籠天地于形內,挫萬般于毫端”。在某種意義上,獨特的漢字文化系統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古今傳承,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中華民族對外域文化的研究,不僅重視語言文字的翻譯,而且側重思想內容的介紹與闡釋,注意從整體性上加以理解,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博大精深的文獻典籍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

  中國封建社會一般説來實行政教分離,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經學,為不平等社會裏的“各色人等”找到了一些平衡點。我們可以看到,皇權統治以經學為工具,而民間亦以經學作為協調社會關係的價值準則。歷代的官方版刻經籍、社會啟蒙讀本、民間鄉約村規,在思想觀念上都同經學有關。中國有眾多史書,各個思想文化學派的代表作,以及個人的文集等。經史子集,汗牛充棟。對文獻的整理,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清代産生了“漢學”,眾多學者精心研究整理古代文獻,糾正了許多錯誤。學者們在研究中探索和掌握了一系列嚴密的蒐集、排比、分類以及識別文獻資料的方法,為保護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了智慧和心血。

  在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擁有數千年連綿不斷的,甚至精確到年、月、日接續的歷史文化記錄,在這一點上,我們是非常驕傲的。有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根基,增強文化自信我們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