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手機成為你們的“二胎”
發佈時間: 2016-09-02 09:05:00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 季竹新)現如今科技化的的生活中,我們好像都離不開一樣東西了,就是手機。然而高科技在給我們帶來溝通便捷的同時,也將一種新型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症帶給了現代人。尤其青睞青年白領女性、業務擔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學生三類人。隨著手機在中國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手機持有者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離開這個"愛物兒",哪怕只是半天不見,也會魂不守舍,坐臥不寧。
前一段在江蘇第二屆全國少兒詩會一等獎作品《手機》中寫到“別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媽不用了,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小兒子——手機……”本來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全面二孩”讓許多家庭分享了新生命到來的喜悅,但是卻有很多家長讓 “手機成二胎”和大寶爭寵了,在“手機依賴症”的裹挾下,“失陪”現象出現,父母長時間、經常性的角色缺席,讓孩子們處於一種“缺愛”的境地。
因為工作性質的轉變而對手機産生依賴的人,實際上是由於部分固定交際對象的突然消失而帶來的交流慾望的中斷。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裏,為了更好的生活,許多人都在忙於加班、應酬、打拼;許多形單影隻的孩子們,最需要的其實不是物質慾望的滿足,而是父母多花一些時間陪陪他們。可惜的是,一些父母寧可將有限的時間花在手機上,也不願意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關心;這種價值追求的錯位,讓父母和孩子淪為熟悉的陌生人,在情感交流、精神慰藉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角力中,一些父母在時間分配上厚此薄彼,在角色轉化上也含糊不清;由“手機依賴症”引發的社會互動困境一再出現,“手機成二胎”只是一種極致演繹。“手機依賴症”不是一種單純的交往障礙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種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問題。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認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很容易被人們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所束縛,進入所謂“理性的樊籠”;這既是現代社會風險的一個縮影,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結構性困境。儘管手機具有強大的魔力,卻並非所有的人都患上了“手機依賴症”;“手機成二胎”説到底,就在於許多父母對陪伴孩子缺乏價值認同。
不論是看管陪同,還是命令説教,抑或用物質滿足代替陪伴,有些父母的“陪著”並不等於“陪伴”,而是“隱形失陪”。父母樂此不疲地玩手機“自嗨”,卻不斷對孩子發號施令;這樣的“陪著”,説輕一點是不懂教育,説重一點是自欺欺人。真正的陪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要讓孩子的心靈感受到更多的陽光,而不是家庭教育的生硬與冰冷。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如何愛護兒童”,父母的自顧不暇玩手機,難免會拉大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感與隔閡感。“手機成二胎”儘管有些誇張,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渴望關懷、期待陪伴的精神世界。這種並不過分的情感訴求,值得每一個成年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