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都市裏的失落者
發佈時間: 2016-08-31 08:31:02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 季竹新)似乎我們都知道曾經關注度很高的一種社會現象---“空巢老人”,但是最近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社會新詞彙,在網路上討論的非常火熱,但是聽起來卻讓人感覺悲涼,叫做“空巢青年”,。這個詞指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租房的年輕人,他們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生活就是“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這是一個在城市裏最普遍又缺乏足夠關注度的群體。但是原本應該熱情洋溢,在追夢路上揮灑青春的青年們,怎麼就成了“孤獨、寂寞、獨來獨往”的悲情群體了呢?這個詞流行的背後寄寓著怎樣的共同情感?
根據國家統計年鑒,2013年中國獨居人數達到了14.6%,在全國獨居比例最高的上海,每4戶中就有1戶只有一位家庭成員,除了“空巢老人”,“空巢青年”也佔獨居人口相當大的比例。而且,以上還僅僅是對在籍人口的統計,算上流動人口,“空巢青年”的比例毫無疑問會更高。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空巢青年”不足以成為一類社會問題,因此對這一群體的生存境況也會缺乏足夠的關注。其實也有一部分“空巢青年”把獨居作為一種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開開心心地當一個“享受寂寞的空巢青年”。“空巢青年”一般接受過較高層次的高等教育,擁有相對體面的工作機會,消費水準接近於人們常説的“文藝小資”。但是,“空巢青年”也有外人無法理解的糾結與尷尬。比如,多數“空巢青年”在城市裏沒有自己的住房,以租房為主要居住方式,反覆搬家更是常態,説他們是生活水準稍好一點的“蟻族”並不為過;而且,儘管他們因為某種原因選擇了一個人住,但是並非真正地享受孤獨,“空巢青年”同樣也有強烈的社會交往的需求。青年本應該是嚮往群體的,年輕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又有最旺盛的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但是,為什麼如今的城市孵化了那麼多“空巢”呢?
一是現有的社交方式難以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對多數年輕人來説,離開大學校園以後,“空巢”就立刻開始了。嚴肅跼踀的職場社交迅速取代了輕鬆爛漫的校園社交。除了維持既有的校園社交關係,年輕人新拓展了的社交空間幾乎都與工作有關。但是,因為工作産生的社交關係往往是功利的,並不是發自內心的自由選擇,所以,在工作時間之外,一些年輕人寧可切斷這種社交關係,轉而苦苦尋覓基於興趣和共同的志向所開展的社交。
二是孤島式的居住方式人為地製造了“空巢”。多數年輕人要麼花較高的租金租一間一居室一個人住,要麼通過仲介、二房東租一套房子裏的一個房間。一些城市雖然出現了若干專門為年輕人提供服務的青年公寓,但是在市場上仍然是稀缺品。
三是城市沒有創造足夠機會讓年輕人紮根。一個人要與周邊環境産生充分的關係,從“空巢”變成“眾巢”,需要時間和空間的相對穩定。然而,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沒有取得所在地戶口的“空巢青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換工作以至更換居住地常在一念之間。儘管“空巢青年”對城市生活充滿了歸屬感,習慣了城市提供的各種便利的生活設施,但是城市並沒有真正接納他們,任何一點政策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他們紮根城市的決心。
“空巢”不應該變成年輕人無可奈何的唯一選擇。如果讓一批年輕人在今天的“空巢”中感到失落,那麼明天一座城市可能會有一代人都感到失落,那麼這座城市也難免出現發展的停滯感。來到大城市工作本是一種積極的生活選擇,但無人相伴的城市生活又的確讓人悲觀,所以城市需要對年輕人釋放更多的善意,因為他們是決定城市發展前景的可依靠力量。“空巢青年”是一個複雜矛盾、痛並快樂的群體,他們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參與者,願我們的社會給他們多一點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