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為啥突然愛看中國科幻?
發佈時間: 2016-08-24 09:00:19 | 來源: 科技日報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80後”女作家郝景芳憑藉中篇小説《北京折疊》獲得了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雨果獎,這已是中國科幻作家第二次摘得這一獎項,大大提升了中國科幻的國際能見度和知名度。
分析人士認為,短短一年,從長篇到中篇,從男作家到女作家,從“60後”到“80後”,中國科幻正站上世界文壇。
郝景芳創作的《北京折疊》嚴格意義上説是一部“軟科幻”,故事探討了城市社會發展的某種可能性,以警示未來。她在書中構建了一個不同空間、不同階層的北京,可像“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的城市”,卻又“具有更為冷峻的現實感”。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生活日常,記敘現實的人情悲暖。
作為科幻界的新星,她2006年開始從事寫作。在書迷們看來,有現實痕跡的科幻小説,是郝景芳與眾不同的科幻寫作方式。
郝景芳獲獎後説,自己的獲獎有助於科幻在國內繼續慢慢變熱;未來的創作計劃之一是把《北京折疊》這個故事寫完,按照一開始的想法,變成一個長篇。
外國讀者愛上中國科幻:讀懂中國的一把新鑰匙
在郝景芳獲頒雨果獎的當天,太平洋西岸的上海書展上,《三體》三部曲全套英文版宣佈出版。近千“粉絲”在書展現場排起長隊,等候作者劉慈欣簽名。
“去年《三體》獲雨果獎後,可以感受到,在國際科幻界,中國文化、中國科幻的存在感逐步提高了,這與我們國家的經濟崛起也有著一定關聯。”十多年來一路推動《三體》系列問世的《科幻世界》雜誌副總編姚海軍説。
《三體》英文版自2014年11月上市,至2016年6月底,全球累計發行量超過16萬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西方主流媒體都提到了這部中國科幻,並給予較高評價。
外國人為什麼突然愛看中國科幻?劉慈欣説,科幻文學正在、也應當成為外部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把新鑰匙。
姚海軍認為,一方面,《三體》系列的翻譯通過專業化的渠道推進,為中國科幻與西方世界建立起橋梁;而更重要的是,從《三體》中,一些美國讀者試圖推測未來中國的圖景,這就好像“解密”中國一樣。
科幻不僅是文學:我國科幻産業鏈亟待完善
《三體》已被改編成舞臺劇和電影,可以想見,《北京折疊》也將受到其他藝術門類的青睞。然而劉慈欣坦言,中國的科幻産業仍在一個初級階段,與一些發達國家比,亟待建立工業化的體系。
僅以電影為例,中國的電影年票房已超過440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卻仍未出現如《盜夢空間》《星際迷航》《火星救援》等現象級科幻電影。
據國內科技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調查,中國科幻的産業化規模依然較小,讀者叫得出名字的作家、寫手還只有約30人,核心層的職業科幻作家不到10人,可以從事科幻編劇、製片、項目管理的資深人員更是鳳毛麟角。
劉慈欣説,先要有生産規模、製作標準,才能讓更多人才和作品冒出來。“如果核心層的科幻作家用十個指頭就能數完,這就明顯匱乏了,我們在看到中國科幻的‘增長’同時,也要看到短板。”
“對中國科幻而言,今天迎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劉慈欣説,中國人連續取得獎項本身有偶然性,也包含必然;中國科幻文學産業化的時代開啟了。
讓科幻界感動欣慰的是,近年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FAST射電望遠鏡項目、量子通信與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一系列基礎物理研究領域的新名詞、新實踐正在刷新中國人對科技的認知,這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有望站在世界更前沿的知識儲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