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漸漸走出抑鬱
發佈時間: 2016-08-22 16:02:31 | 來源: 中國婦女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她,漸漸走出抑鬱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抑鬱症僅次於艾滋病、心臟病等,在全球十大疾病中位居第5位,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全球目前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我國抑鬱症患者約4000萬人,有研究報告顯示,公務員、警察、教師、醫生、企事業管理人員等都是抑鬱症的高危人群,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想的多、要的多,總希望現實生活更接近理想中的狀態。一旦想要的達不到,又承受不住心理壓力,就必然會出現各種身心問題,還會引發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的不和睦。本期,我們邀請心理專家談談他們接診的抑鬱症的病人,以期大眾能從側面對抑鬱症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對抑鬱症病人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宋崇升
茉莉(化名)是我的一個病人。和我保持聯繫大概近10年了。最初是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我在那裏出普通門診,丈夫陪她來取藥。可能是我在開完藥之後多叮囑了她幾句,關於吃藥期間禁忌的事,她對我建立了信任。雖然只是定期取藥,但她都是在我的門診時間過來。一次我告訴她服藥期間不能飲酒,她問“能抽煙嗎?”我暗自打量了她一下,然後給了一些解釋。那時的她化粧較重,眉宇間似乎有些風塵的氣息。
後來我在北大六院的門診結束了,在回龍觀醫院繼續出門診。有一天,她和丈夫意外地出現在我的診室。她説知道我換門診地點了,就跟過來了。對於這些堅定的“追隨者”,作為醫生,我心裏有一些感動和滿足。那時院區的門診病人還沒有現在這麼多,於是就多給了她一些時間談她的病情。聽她述説之後,我覺得她抑鬱症的背後是有一些心理因素需要處理。於是協商之後,就給她安排了心理治療時間。
治療期間,我逐漸了解了她的身世。他有一個能幹的父親,還有一個乖戾暴躁的母親。父母不和,父親有了外遇,經常不回家,母親於是就把所有的怨氣都撒在她和弟弟身上。後來父母離婚後,父親告訴她,你是一個很有潛質的孩子,應該出來闖闖。
於是,只有17歲的她隻身來到北京。居然真的如其父所言,茉莉很快找到了工作,以後還賺了一些錢。再後來,她在網上遇到了現在的老公。兩人很快墜入情網。閃婚後不久,她的噩夢來了。她發現自己找錯人了。丈夫的很多毛病他都受不了。比如貪玩,懶散,沒有上進心等。她強烈要求離婚,丈夫堅決拒絕,甚至以喝藥自殺來威脅!她無計可施,接下來就抑鬱了,開始了抑鬱症的治療。
現在,她和丈夫的矛盾少了很多,但母親和自己一起過,一輩子滿腹怨氣的母親時而不時會製造一些問題,讓她的心情立刻變壞。身為長女的她又不忍心趕母親走。於是她的情緒也是忽好忽壞。
了解這些之後,我給她做了一些心理治療。建議她在她和母親之間設置一個心理邊界,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與母親相處,即母親可以發牢騷,但自己不和母親互動。漸漸的,她對母親的抱怨“免疫”了。治療一段時間後藥也逐漸停了。
一兩年後她還生了兒子。後來她又聯繫我了,確切地説,是她丈夫想聯繫我。她丈夫説,妻子最近加入了一個心理學的微信群,裏面的人説,活著就是首先要愛自己,結果現在她成天抱著手機,就是做生意的時候,只要手機一響,就會去看看。而丈夫和兒子則嚴重被忽視了。為此,丈夫很不爽。於是申請一次心理諮詢。
在諮詢中,我和茉莉討論了如何做才是真正地愛自己,以及如何不壓抑自己又能滿足自己的一些心理需要。當然,和她丈夫也做了類似的討論。經過這樣一次諮詢。他們的矛盾緩和了很多。
一晃兩三年又過去了,茉莉再次聯繫了我。不過,這次已不再是他們夫妻的問題。而是她的公爹似乎出現了心理問題。我簡單了解了一些情況之後,讓老人來到我的諮詢室。
經過詢問發現,老人雖然侃侃而談,但卻存在入睡困難、早醒、心情差等表現,也就是説出現了抑鬱的苗頭。而老頭很倔強,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心理疾病。經過解釋,老人總算接受了藥物治療。一段時間過後,情緒睡眠都有了好轉。
不久前,茉莉又聯繫我了,問我是否能看兒童的心理問題。我解釋説,這不是我的專業擅長領域,告訴她兒童心理專家的出診時間,讓她去試試。我沒有探尋她兒子所謂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但根據她之前詢問的“兒子總喜歡粘著年輕的姐姐或阿姨玩”的問題,我猜應該不是疾病或嚴重的心理問題。
茉莉不回避自己看過精神科醫生。她的閨蜜們對她的事情也略知一二。在茉莉認識我之後的幾年時間裏,她還給我介紹了幾個患者或來訪者。其中一個也和我保持著聯繫,那是一個少見的特發性嗜睡的病例。而後來的患者又介紹過自己的朋友來看病。
最初她們沒來醫院的時候,會覺得擔心,會覺得恐怖。一個誤解是,精神病院是不是危機四伏,進去後就可能會被襲擊了?還有就是,我去了精神病院,人家會不會説我有精神病?
但她們來到之後才明白,這裡不僅可以看重性的精神疾病,還可以看失眠、看厭學、看網路成癮,甚至看夫妻不和。也就是説,她們逐漸意識到,我們醫院不僅可以看精神疾病、睡眠障礙,不僅能開藥,還可以做心理治療,包括家庭治療。來到精神專科病院也不再是一個讓人感到羞恥的事情。
她們對醫院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想到了韓愈關於教師職業功能的一句經典描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那麼醫生呢,現在的功能需要集治療疾病、預防發病和促進成長為一體。也就是説,醫生既要擅長疾病的治療,也要做好疾病知識的普及工作,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疾病,及早就醫、及早干預,另外就是如何讓正常人做到心理更加的健康,心靈得到進一步的成長和完善。這是醫生不能忽視的問題,也是醫生本身也需要完善的一個方面。
有人開玩笑説,一旦認識你們醫生,怎麼老得找你們,周圍的病人怎麼也跟著多起來了?其實,這是一個好事。因為,認識了醫生,經過醫生對疾病知識的普及,大家對疾病的識別能力提高了,重視了,表面上看,病人似乎也多起來了,實際上,真正患病的人通過早期預防少了起來。也就是在把我們一直提倡的“早發現早治療”的理念兌現為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