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271本書改變了中國圖書設計

發佈時間: 2016-08-20 10:23:08   |  來源: 北京日報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世界最美的書”部分中國獲獎作品

  《劉小東在和田&新疆新觀察》 銅獎 (2014年)

  《詩經》 榮譽獎 (2010年)

  《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 榮譽獎 (2009年)

  《不裁》 銅獎 (2007年)

  《曹雪芹風箏藝術》 榮譽獎(2006年)

  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了。他們,個個黑衣加身,背著雙肩包或布袋,在展廳裏顯得格外特殊。正是他們,給中國圖書“穿”上了最美的衣裳。昨天,這二十多位設計師為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入選作品展及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頒獎儀式而來。

  20本書獲封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而從2003年起,共有271本書成為“中國最美的書”,其中15本贏得“世界最美的書”,包括金葉獎、金、銀、銅和榮譽獎在內的多項桂冠。外界很難知道,中國圖書設計理念也由此發生著巨變。

  首屆“中國最美的書”全是借的

  關於“中國最美的書”的來歷,如今聽起來甚至有著驚險的意味。

  前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中國最美的書”評委會副主任祝君波,多年前曾在上海書畫出版社當社長。1989年,這家出版社出版的《十竹齋書畫譜》在德國萊比錫國際圖書藝術展覽評獎中得了“國家大獎”。但此後,隨著東德和西德統一,這個為社會主義國家而設的圖書評獎也不復存在。

  2001年,祝君波升任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2002年,新聞出版局派了個“探子”到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探虛實,通過多方人士找到了“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機構——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並與主席烏塔·施耐特女士建立起聯繫。那時候,老外沒搞清楚到底是上海大,還是北京大。但上海人的精明顯露了出來,並沒有正面回答,“我們代表中國來送書。”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認為,中國不能缺席“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於是承認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是“世界最美的書”在中國的唯一評選機構。

  2003年時,上海書展規模還不大,祝君波卻爭取到了500平方米的展位,獲得了幾千元的資金支援。他要搞一個中外圖書設計藝術展,展場內一半展中國圖書,一半展外國圖書。但他坦言,展覽除了名字外,其實一本書都沒有。“我和兩位設計家一起,到上海書城借書,從20萬種圖書中精挑細選了五百多本中文圖書。而另外五百多本國外原版圖書則全是從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借來的。”由於舉辦得有點倉促,評委全部來自上海當地的出版社。大家經過慎重投票,評出了16本書。首批“中國最美的書”很快寄到萊比錫,2004年1月,《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竟然得了金獎。每年,全世界只有14本書獲得“世界最美的書”,這個數字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世界最美的書”有點“灰頭土臉”

  “中國最美的書”這些年基本都是每年評出20本獲獎書。祝君波透露,“中國最美的書”每年得到的經費不過10萬元,這其中包括國外評委的住宿費、機票費、圖書郵寄費等。從前年開始,其國內活動經費也才提高到30萬元。但這一切並不妨礙獎項評選所具有的國際化意味,從第二屆開始每年都有國際評委參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書籍設計師呂敬人擔任過多屆“中國最美的書”評委,並於2014年擔任“世界最美的書”國際評委。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一個特別明顯的現象,評委似乎有意怠慢大書、精裝書,而親近純文本的小書,那些光有漂亮外表而內文平平的只有靠邊站的份兒。“説得形象點,獲得‘世界最美的書’桂冠的似乎都有點‘灰頭土臉’。評委們堅持認為,書籍審美不是單一以裝幀好壞為標準,外在是否漂亮並不是主要選擇,圖書的整體美才是他們所看重的。”

  “國外評委看見漢字就特別興奮,老在説漢字豎排更好看。”呂敬人説,老外對中國元素甚至很狂熱,尤其對中國線裝書喜歡得不得了。不過,祝君波注意到,開始時由於距離産生美,中國線裝書很受評委青睞,但隨著不斷有人將這類書送到萊比錫,國外評委也就不再那麼容易買賬了。

  祝君波更坦言,去年中國40位著名設計師奔赴萊比錫,陣容堪稱強大,但中國卻罕見地沒有拿回來一個獎。他細細觀察後發現,如今的評委大多是年輕的當代藝術家,和老一代評委的眼光完全不一樣,他們強調前衛、探索、創新,強調書就是當代藝術品。他記得有一本獲獎圖書是一位攝影師和設計師合作的,一年中,他們每天到海邊拍照片,拍了整整一年,最後將之進行了巧妙、出其不意地組合。

  從黑板報美工到圖書導演

  十幾年走過,共有近150位設計師的271本書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如果説過去的圖書設計師像是出黑板報的美工,現在更像是導演了。”“中國最美的書”獲獎者、書籍設計師張國梁説。

  呂敬人回憶説,他上世紀70年代末進入中國青年出版社,當時他幹的活兒就是畫封面,或者給書配插圖,為了省油墨、省錢,封面只允許設計前面,背面都是白的。而且,中國圖書設計評選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分為封面獎、裝訂獎、版式獎等,這些活兒都是不同的人在幹。

  “中國最美的書”獲獎者、書籍設計師袁銀昌回頭再看自己1993年設計的《巴金對我説》一書,“覺得有些傻傻的。”這還是國內最早的一本圖文書,為了組織文章、選照片,袁銀昌去巴金家裏多次。他説,當時還是手工畫版樣,圖片佔三分之二,文字佔三分之一。為了顯得洋氣,標題用了拼音,書中還運用了各種色彩。

  “現在圖書設計理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強調整體性,要字體得當、紙張材料運用合理、印製講究、體現圖書舒適感、節奏感等。”袁銀昌説,他設計的《齊白石四絕十方》,贏得了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為了這本書,他從一位收藏家所藏的500方齊白石印章中選了十方,並前後選了三家攝影工作室進行拍攝,又花了幾個月製作圖片。可越做越不滿意,他給收藏家打電話説:“我想重新再來。”收藏家又將十方印章背到了袁銀昌工作室,他搭起攝影工作臺,每天把自己關在工作室揣摩、品味,竟然拍了整整一週的時間。袁銀昌説,按照同樣的角度、光線,攝影師後來又再次進行拍攝,而他再進行製作、設計,“我們就像是在拍一部電影。”

  儘管“世界最美的書”評選給中國設計師帶來了深遠影響,但他們也意識到,堅持自己的個性主張、獨立探索更加重要。正如“世界最美的書”獲獎者、書籍設計師劉曉翔所言,“我們不會完全被評獎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