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或可期待“明日之星”
發佈時間: 2016-08-19 11:25:10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癌症治療或可期待“明日之星”
■迪拜女孩在中國獲救
7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血液內科病房,21歲的女孩麥吉(化名)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回國。麥吉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迪拜,不幸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剛剛在同濟醫院接受了CAR-T細胞免疫療法第二階段的治療。通過骨髓穿刺檢查,麥吉體內已經沒有白血病細胞,恢復良好。
2014年10月,麥吉突發高燒,持續不退,檢查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15年2月,麥吉接受了親緣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半年後復診,卻被告知移植失敗。此後,麥吉身體每況愈下。一天,麥吉的爸爸在網上搜到了同濟醫院可以治療白血病的資訊,於是寫了一封郵件給同濟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周劍峰教授。
今年2月26日,麥吉一家抵達湖北省武漢市。周劍峰治療團隊通過全面檢查,發現麥吉體內90%的T細胞來源於其弟弟的造血幹細胞,而T細胞抽出是CAR-T治療的重要步驟。體外培養T細胞使其增殖成為專門攻擊癌細胞的CAR-T細胞,就如同給T細胞裝上了“GPS導航”和“作戰裝備”,再回輸患者體內,能夠精準定位,直接殺死腫瘤。考慮到麥吉身體狀況,周劍峰果斷決定採用麥吉弟弟的T細胞。
3月27日,麥吉進行了第一次CAR-T細胞回輸治療。治療後的第3天,麥吉突然高燒39.5攝氏度,醫生既擔心又興奮的情況——“細胞因子風暴”發生了。因為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釋放大量炎性細胞因子,患者出現的高熱讓醫生擔心,但同時這又説明CAR-T細胞療法在麥吉體內起效了。奇跡在第4天出現了,在醫護人員24小時密切監視治療下,麥吉退燒了。第一階段治療後,麥吉的病情明顯好轉。
6月20日,麥吉再次來到武漢市,開始第二階段的治療。“這次的治療十分順利。”周劍峰説,“我們對她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
■臨床試驗研究不斷進展
今年4月,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傳出消息,該中心開展的CAR-T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臨床I/II期試驗取得驕人成績。29名晚期ALL患者中,27名病情完全緩解,該研究論文已正式發表。
“CAR-T技術是將抗體的識別特性與T細胞的殺傷特性相結合,也就是將T細胞改造為帶有導航功能的,輸入體內後主動去找到腫瘤細胞並殺傷腫瘤細胞的高級武器。”天津市腫瘤醫院生物治療科主任任秀寶介紹,這種T細胞的靶向性、殺傷活性和持久性均較常規應用的免疫細胞更高。然而其製備過程也比較複雜,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CAR結構自1989年起不斷改進,現已發展到第四代。
目前,CAR-T細胞治療技術臨床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和美國。任秀寶介紹,國內已經開展了多項CAR-T細胞治療血液系統腫瘤的臨床試驗,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但CAR-T治療也難以避免地帶來一些不良反應,比如治療後出現的“脫靶效應”,即若正常組織上也表達CAR-T特異性結合的抗原,那麼就會給正常組織帶來損傷。另外,CAR-T細胞還存在臨床製備難以統一標準化、製備成本高、體記憶體在時間短、難以維持效果等問題。因此,包括引入自殺基因,構建雙特異性CAR等來克服這些問題的研究也正在進行。
■治療實體瘤前路仍漫長
前不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讓人們看到了CAR-T技術在治療實體瘤方面的新希望。他們找到了在多種癌細胞中特異性表達的糖肽,構建了能夠識別這種糖肽的CAR-T細胞,並且在胰腺癌小鼠中證實了這些T細胞的有效性。
然而採訪中,業內專家指出,CAR-T技術用於實體瘤治療,要真正實現臨床應用,前路還很漫長。
上海胸科醫院韓寶惠教授指出,這一最新的細胞及動物水準的研究結果,只是提示CAR-T細胞治療對實體瘤治療的可能性,距離臨床應用還遙遙無期,並存在失敗的極大可能性。如早期的美國專家羅森·伯格在細胞及動物水準應用IL-2 LAK TIL細胞治療惡性實體瘤的療效近乎100%;但在人體應用的臨床驗證中,被證實無法達到臨床治療效果。與血液系統疾病最大的不同是,實體瘤存在包含腫瘤細胞、免疫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以及多種細胞因子等複雜的腫瘤微環境,因此限制了CAR-T的效果。另外,實體腫瘤細胞高表達免疫檢查點分子(剎車分子)的配體,也抑制了T細胞的功能。
專家指出,開展聯合免疫治療,如CAR-T細胞聯合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或放化療等手段,將是未來腫瘤治療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