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農業專題列表

茶亭鎮打造現代農業公園 從"魚米進倉"走向"魚米入畫"

發佈時間: 2016-08-18 10:43:49   |  來源: 齊魯網   |  責任編輯: 劉振海

  

在蘇蓼垸現代農業公園,一座座美麗的休閒農莊正在提質。長沙晚報記者 顏家文 攝

  

製圖/王斌

  地名來源:東城原屬銅官鄉,新中國成立後劃出,設東衝鄉和西城鄉。在大公社變成小公社時,經調整衍變合併,設立東城人民公社。恢復鄉制後變成東城鄉,後鄉鎮建制時更名為東城鎮。

  區劃調整:原東城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7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萬餘人。2015年12月,東城鎮除慎家橋社區五杉片劃入銅官街道外,其餘全部併入茶亭鎮。現茶亭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共有人口5.4萬人。

  長沙晚報3月8日訊 記者 顏家文

  湘江北去,穿越千年陶都銅官古鎮,突然向東拐了一個大彎,就此進入湘陰一去不復返。大灣在江東圈出一片肥沃的土地,這就是東城。提到東城,你也許覺得陌生,但説起300元一斤的東成生態椒及靜慎村紅薯粉,你的記憶一定會隨著舌尖味蕾一起慢慢復蘇。

  過去 余氏祠堂裏,少年左宗棠讀書聲瑯瑯

  東城獨特宜人的風水,孕育了豐富的人文歷史。説起東城“兩庫一河,5祠13廟”,茶亭鎮老幹部蔡星球如數家珍。

  “最有名的自然是余氏祠堂。”蔡星球説,清朝乾隆十二年,東城余氏家族在現靜慎村余家段建祠堂,佔地面積3400平方米,氣勢恢宏。清朝大臣左宗棠母親就是余家的,左宗棠小時候家裏窮,寄住在外婆家,與表兄余宏亮一起念私塾,在余家段完成啟蒙教育。清朝光緒三年,左宗棠贈一幅金匾給祠堂,寫有“慶衍星沙”四個字,可惜如今祠堂和金匾都已被毀。

  “5祠13廟,除了文星塔外,都已被毀。”説起這些,蔡星球滿臉痛惜之情。在余家段附近,記者見到已有130多年的文星塔,六邊形狀,五層高的巨塔矗立在田野之中,猶如一根巨大的銅鞭,鎮守著一方家園。據載,文星塔由余氏家族捐資建於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取名含意是“紫微高照,文運昌隆”。蔡星球説,原來文星塔的每個檐角都係有銅鈴,迎風擺動,聲聞數裏。目前,茶亭鎮政府正在修整完善古塔,作為美麗茶亭的又一張旅遊觀光名片。

  現在 300年前生態辣椒品種飄香粵滬

  除了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東城最值得稱道的就是特色農業了。

  鎮黨政辦主任張應佳介紹,東城歷史上一直有“魚米之鄉”之稱,盛産糧魚。近年來,由於實施農業強鎮戰略,農業作為主導産業逐漸壯大,全境更被劃入長沙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規劃區。目前,片區特色農業發展迅速,東成生態椒、靜慎紅薯粉、雪峰山茶油、蘇蓼紅湘蓮等農産品遠近聞名,一度遠銷上海、兩廣等地。另外,蘇蓼垸也被規劃定位為高規格的現代農業公園,已建成1000畝鲌魚養殖基地,鼎泰農業、東成生態園等企業也逐漸成為東城片區的農業産業新亮點。

  “我們本地辣椒皮軟,清脆爽口,辣度適中,嘗過的人都讚不絕口,欲罷不能。”辣椒種植戶姚新明介紹。縣誌記載,當地辣椒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種植,據説當年專門朝貢給皇帝。每到開春時節,進貨商進村搶購、預訂,一斤辣椒賣出兩三百元也不是稀奇事。

  未來 向休閒觀光農業轉型,呈現的將是“魚米入畫”

  茶亭鎮和原東城鎮都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兩鎮合併顯然不是簡單的“二合一”加法,更多著眼的是優化資源配置。正如茶亭鎮黨委書記鄭波所説,“二合一”有利於推動農業集約規模經營,更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譬如整合涉農資金全力打造現代農業升級發展新樣板等。

  連日來,在蘇蓼垸現代農業公園,記者看到的是一片火熱的建設景象,挖土機轟鳴,工人絡繹不絕,一個個標準化的魚塘正在不斷挖成,一座座美麗的休閒農莊正在不停提質。

  依託良好的生態自然資源,且與湘江古鎮銅官一線之隔的特殊地理位置,東城片區的農業正在全力朝休閒觀光農業轉型。鄭波表示,以蘇蓼垸現代農業公園為重點,今後東城片區將深挖農耕文化內涵,突出農業與旅遊、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建設集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創意、田園景觀、農産品展示、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以前是‘魚米進倉’,今後就是‘魚米入畫’,農業將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