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怎樣養生才有"洪荒之力"?看過來!
發佈時間: 2016-08-15 10:08:57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編者按:立秋過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生理活動也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極易出現倦怠、乏力等不適症狀,所以立秋過後應特別重視養生保健。
秋季養生 以養收為原則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後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説:“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秋季是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每人可視情況選擇,如太極拳、瑜伽、游泳、拉筋、快走、慢跑、爬樓梯、滑旱冰、跳繩、踢毽子、打羽毛球等。
立秋之後這樣吃 讓你秋天不得病!
秋季,是最好的進補期。不過,如果剛立秋就忙著進補,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生出諸多弊端。這是因為,在酷暑難耐的夏季,人們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虛弱,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因此,秋季進補之前重要的是先調理脾胃。如果能有針對性地吃,就能像吃了感冒、痤瘡、胃痛、便秘、腹瀉的“免疫藥”一樣,讓你健康、輕鬆地邁進秋天的大門。
立秋後多吃6種食物健脾開胃
立秋後天氣仍然很熱,且雨水多。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為濕熱邪氣。《黃帝內經》言“濕氣通于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加之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助濕邪,損傷脾陽。早秋脾傷于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復發種下病根。因此,立秋後要保養好脾胃。
1、白果:白果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還原糖、核蛋白、礦物質、粗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成分。
2、山藥:山藥中含有澱粉酶等多種營養物質,山藥可以健脾養胃,有助於人體消化。
3、豬肚:豬肚是補益脾胃的佳品,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補藥”,是藥膳主食。豬肚具有補虛損,健脾胃之效。用於虛勞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兒疳積等。
4、蓮子:蓮子是收斂強壯的藥品,能補中安心止瀉,李時珍《本草綱目》説:“蓮子能夠厚腸胃,治白帶。”
5、牛奶:牛奶裏面的物質會對胃黏膜形成一層保護層,起到養胃的功效,保護胃黏膜不受損傷。
6、馬鈴薯:馬鈴薯富含蛋白質,甚至優於大豆,最接近動物蛋白。它的營養價值相當於蘋果的3.5倍。
立秋後兒童飲食原則:少辛增酸益肝肺
1、清熱解暑要繼續。清熱解暑類食品既能消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處。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孩子所需要的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
2、寒涼飲食適當少。西瓜、香瓜、黃瓜不能像盛夏一樣毫無顧忌地大吃特吃了。經過一個夏天后,孩子的身體消耗很大,因此,寒涼類的食物,如西瓜、香瓜、黃瓜等,都要適可而止。
3、少辛增酸益肝肺。愛吃辛辣刺激食物的孩子要克制一下了。夏季吃些辛辣食物可以增加食欲,但是立秋後要適當減少。因為秋天要收肺氣,而辛味太盛則傷肺。“增酸”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肝臟的功能,所以要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橘子、檸檬、獼猴桃和番茄等。
四穴位三道菜,讓你輕鬆打敗秋老虎
四個穴位得常按
祛燥:按“迎香”潤肺防燥。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約0.5寸、鼻唇溝中。按摩前全身放鬆、舌尖抵上腭,將雙手中指指尖點于迎香穴,待有酸脹感後,再兩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順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發酸、發脹、發熱為度。
養心:按“極泉”理氣護心。該穴對治療心痛、胸悶、咽幹煩渴有效,經常彈按“極泉”能調暢氣血,進而寬胸理氣,養護心肺。彈按時力度應柔和,動作應連貫。每次彈按的量應因人而異,一般彈按10次左右。
健胃:按“四縫”防秋膘增肥。四縫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屬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節橫紋中央點。四縫穴原本是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縫”效果也較好。該穴對輕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顯著。
防熱傷風:按“足三里”強身敗火。該穴位於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最常用的按摩方式之一是,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節的背面作為著力點,或者手自然展開,以拇指腹作為著力點,在選定的穴位上繞圈按揉。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
三道菜吃完更舒爽
一湯祛濕補氣。豇豆和空心菜都有祛濕的作用,再加點老豆腐,不妨做個豇豆空心菜豆腐湯,先放入豆腐和豇豆煮上一段時間,待豇豆快熟之時,再加入空心菜。起鍋前,放少量鹽和胡椒粉調味。這個湯清熱祛濕、健脾胃,很適合這個季節食用,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到一個月之間都可食用。
一粥健脾養胃。薏米味甘,性微寒;歸脾、胃、肺經。薏米富含蛋白質、B族維生素、鈣以及膳食纖維等成分,對健脾胃、祛水腫、消除肺熱等有一定作用。薏米粥是個既簡單又具藥效的膳食,15克薏米和50克大米煮粥,每天早晚喝一碗,比起喝冷飲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薏米粥能讓腸胃更舒服。
三瓜滋養潤燥。既要祛濕,又要防燥,這個交替的季節,建議多吃三種瓜,分別是冬瓜、苦瓜和絲瓜。
立秋之後刮刮痧 活到八十八
立秋(8月7日)之後,天氣會依舊炎熱。此時天空中的陽氣向大地沉降,所以地面上的火熱之氣最盛,民諺“秋老虎,熱死人”説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天氣的特點是悶熱潮濕。在這樣的環境裏待久了,人就易受暑濕、暑熱與細菌病毒的侵襲,從而引發咽喉腫痛、口腔潰瘍、水腫等問題。在立秋時節通一通膀胱經,能排除長期堆積在體內的濕與熱。
一般情況下,刮拭過後,健康的身體是不會有痧出現的。那些呈鮮紅、深紅、紫紅甚至黑紅的痧點、包塊代表了血液裏面毒素的沉積。痧點顏色越重,反映您體內的毒素淤積越重。
俗話講,“經常刮刮痧,活到八十八”。刮痧能把這些黏積在血管壁上的垃圾和廢物排出體外,可以説每刮一次痧,體內的毒素就會減少一部分,血液就得到了凈化。
相關閱讀:刮痧小技巧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楊金生介紹,手拿刮板,刮板前進的方向跟皮膚的角度成45°或者更小,越平颳起來越舒服,不要去鏟。要順著血液迴圈的方向刮,不得來回刮。每次刮3~5個部位為宜,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半小時。力道不同也會産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瀉”,一般人不知自己體質是實是虛,拿捏不準該補該瀉,就保持力道平均,這叫“平補平瀉”。第一次刮完等3~5天后再進行第二次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