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多措並舉探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佈時間: 2016-08-12 16:57:31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劉振海
日前,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在吉林市召開。會議分析了今年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據了解,上半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獲得新的進展。作為我國西部落後省份之一的甘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成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因地制宜地創新改革方式、取得改革成效,甘肅且行且思。
“壓夏擴秋”與“旱作農業”成雙保險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確保糧食安全
日前,記者從甘肅省農牧廳獲悉,2015年,甘肅省糧食總産量達1171.1萬噸,增加12.5萬噸,連續12年實現了豐收,糧食總産再創歷史新高。
而作為全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得以實現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不斷提升,得益於近年來甘肅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為確保糧食安全上了“雙保險”。
“‘十年九旱’的天氣,人吃水都是問題,更別説澆地種糧了。”53歲的定西市渭源縣大安鄉杜家鋪村村民李有天説,“所以,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爺的‘臉色’。”
正如李有天所説——甘肅缺水。據統計,甘肅省旱地佔到耕地面積的70%,近80%的農村人口生活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尤其是中東部,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的6%。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一度遭受著“致命”的打擊。
在與乾旱長期不懈的抗爭中,幾代農技人員不斷鑽研、攻關,破解水分對旱作農業的瓶頸制約,終於探索出“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技術,並於2007年在全省推廣,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發展旱作農業的成功之路,徹底解決了甘肅糧食自給問題,甘肅糧食生産連年豐收,連續5年穩定在1000萬噸以上。
目前,甘肅省圍繞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作物已從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拓展到胡麻、油菜、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相繼研發出馬鈴薯黑色地膜全覆蓋壟作側播、小麥黑膜微壟溝播等技術,初步形成了旱作農業技術體系。2015年,甘肅全省完成全膜雙壟溝播面積1526萬畝,覆蓋了中東部旱作農業區的10個市州、50個縣區,受益農戶達178.34萬戶。
實踐證明,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成功為乾旱的甘肅省確保糧食産量與安全的第一道“保險”。與此同時,針對夏季農作物易遭遇病蟲害和自然災害雙重威脅的問題,甘肅適時提出“壓夏擴秋”,全力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了秋糧生産穩定向好。
如今,在甘肅省糧播面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夏糧面積連續遞減、旱作秋糧種植面積適時擴增,夏秋作物比例由46:54調整為33:67,2015年甘肅省糧食面積4274.4萬畝,其中夏糧1372.2萬畝,秋糧2902.2萬畝。在全面推進和發展旱作農業技術的基礎上,“壓夏擴秋”成為甘肅確保糧食豐收的第二道“保險”,也為實現甘肅省糧食供需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
農産品不上“集市”上“網路”
提高農産品流通率擴大銷售市場
草灘村是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雞峰鎮的一個偏遠山村,全村5個社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山坳裏一直未能擺脫貧困。村民羅俊賢家裏養了20箱土蜂,一年能産蜂蜜300公斤左右。
過去,出售蜂蜜要走15公里山路,靠牲畜馱或者背到鎮裏的集市上去賣,價格低不説,賣不完還得背回家。2014年,通過村裏的網店,羅俊賢的蜂蜜全部被賣了出去,土蜂蜜的價格每公斤高出市場價近一倍。
而在甘肅隴南,和草灘村一樣,農場品不上“集市”上“網路”銷售的例子數不勝數,越來越多的貧困村莊通過電子商務把村裏的土特産銷售到了全國各地。截至2015年10月,甘肅省隴南市共計開辦網店6354多家,農産品網上銷售超過13.8億元,直接帶動貧困群眾每人平均增收260多元,促進就業2.1萬多人。
隴南電商的發展,讓深居內陸的甘肅看到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十二五”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發展,把其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産業來培育,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促進電子商務産業發展領導小組,省直28個成員單位合力推進,通過一系列扶持電商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在全省建立開放、規範、誠信、安全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全省電子商務發展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
“政府鼓勵、幫助我們開網店,我家的土雞蛋不僅賣出了好價格,還供不應求。”隴南雞峰鎮長溝村養殖戶王國榮開心地説,“電商讓我們農民搭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
據悉,2015年6月,甘肅省委省政府出臺了《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大力開展電商扶貧,將電子商務與扶貧攻堅相結合,促進農民脫貧致富。
同時,甘肅省商務廳牽頭制定了《甘肅省精準扶貧電商支援計劃實施方案》,並被列入省委省政府“1+17”精準扶貧工作計劃。該方案以全省58個貧困縣和17個插花型縣為重點區域,以225個特困片帶、622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為重點對象,逐步實現縣有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鄉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貧困戶能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自産産品、購買生産生活資料的“三有一能”目標。
截至2015年底,甘肅省已建成71個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897個鄉級電子商務服務站,3385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農村三級電商服務網路基本形成。全省網路店舖中近80%從事農産品銷售,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額已佔全省電子商務總交易額的65%。
如今,電子商務在甘肅農村的迅猛發展,成功提高了農産品流通效率、擴大了銷售市場,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單打獨鬥”農戶抱團走進“合作社”
推進經營方式轉變實現效益最大化
2016年初的一個早晨,甘肅宕昌縣何家堡鄉草坪子村的村民們一大早就來到村裏的廣場,各個臉上都挂滿了笑容。原來,村裏的養雞合作社要開“股東”分紅大會和全村“頒獎大會”,他們都將以“股東”這個身份領到至少2000元的分紅。而此前,這個小山村的貧困戶們以為“入股分紅”只是幹部們説説而已。
宕昌有一種幾乎絕跡的農家土雞,因頭頂有一簇絨毛,被當地人稱為帽帽雞。“這些年,帽帽雞越來越少,可這是咱這裡獨有的資源。”結對幫扶該村的宕昌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永成説,“地處林緣區的草坪子土地産出少,但適合圍欄放養帽帽雞。而且養雞勞動強度不大,符合草坪子村勞動力少、殘障百姓較多的勞動力狀況”。
2015年5月,按照“黨支部+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的模式,草坪子村採取單位幫建、支部籌資、農戶入股的辦法,將村裏32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組建了羌鳳帽帽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32戶貧困戶每人入股資金1000元,由縣委組織部從辦公經費裏“擠”;支部出的錢,由各幫扶單位籌集;貧困戶每人免費發20隻雞苗,由組織部的幹部捐贈。
功夫不負有心人。羌鳳帽帽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不到一年,草坪子村的羌鳳帽帽雞養殖合作社共實現盈利8.2萬元,理事會決定將這些利潤全部分配給股民。
“沒想到這麼快見效益。按理説合作社成立不到一年,還沒到分紅的時候,但我覺得需要給鄉親們鼓鼓勁,讓他們有更大的動力,今年村上每人平均收入能超過4200元。”劉永成開心地説。
如今,該合作社養殖場在經過擴建改造,提升規模後,預計2016年培育種雞3000隻,孵化雞苗30萬隻,銷售雞苗45萬隻,年銷售收入310萬元,實現利潤90萬元。
“明年再開分紅大會,每人可能就有幾萬元的收入。”劉永成説,“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合作社,自從建立這樣的養殖合作社,農民養殖由‘單打獨鬥’變成了‘抱團群暖’,在交流養殖技術、規避養殖風險、抗衡市場價格等方面,都能夠積極應對,同時也實現了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甘肅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産業化水準明顯提升:重點扶持了15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成功扶持2家龍頭企業上市;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04個;創建了332個特色優勢産業示範基地,完成了1000個特色優勢産業示範基地的年度建設任務。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甘肅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783個,五年增加了977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7個,省級龍頭企業405個,分別增加了7個和172個;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800億元,增長了460億元,農産品加工率達到50.5% ,較“十一五” 末提高了4.5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7萬家,五年增長了11.8倍,入社農戶達到120多萬戶,五年增長了2.6倍。抱團走進“農業合作社”農戶得以發展,也實現了農民收益和農村經濟發展效益的最大化。
如今,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甘肅不斷探索、推進轉變農村經營方式,扶持龍頭企業、創建農業示範區、發展農業合作社等,積極應對新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