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海棠依舊》大處見雄才 微時知人格

發佈時間: 2016-08-11 08:40:05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海棠依舊”,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海棠,照鑒的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41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海棠依舊》播出後,便收到了如潮的好評。除了一件件重大歷史事件的精準重現,周恩來總理偉大的人格風範和他對黨、對人民、對戰友、無比

  的忠誠和深情的厚誼,深深打動了很多觀眾。

  

  一、史詩品格,大處著眼在細處著墨

  電視劇《海棠依舊》講述了周總理自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辭世這一歷史階段,為黨、為人民、為國家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人生。全劇以編年體的方式將周總理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進程作了全景式議召開、開國大典、抗美援朝,最後直至文化大革命。時間跨地呈現:從國共和談破裂、百萬雄師過大江開始,一直講到全國政協會度之大,出場人物之多,敘述事件之複雜,令全劇頗具史詩風範。

  為偉大人物立傳,必定要講述其歷史貢獻。明知萬隆會議途中暗藏風險,但為了拓展新中國的外交局面,周總理毅然前往;蘇聯專家撤走後,為了造出我們自己的原子彈,周總理頂著壓力堅持大力支援科研工作……《海棠依舊》圍繞著這一系列與“國運”緊密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徐徐展開、一一道來,展現出周總理的過人膽識與雄韜偉略,這樣的精心塑造讓一代偉人更加“頂天立地”。

  

  《海棠依舊》從大處著眼卻不僅僅只強調宏大事件的鋪陳,它更講求微觀敘事,從一樁樁小故事中折射出周總理獨特的人格魅力。作為領導人,周總理肩負著國家重任,但他又是如此的接地氣:他始終生活在人民群眾當中,是一個與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知心人。

  早在青少年時期,周總理就立下“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共得而仆之”的志向。對此,電視劇又如何傳神表達?還是用細節説話。周總理到伯延公社調研,看到了老區群眾因饑荒而吃樹皮的慘像。爽直的莊稼漢張二廷天不怕地不怕地説:“如果你糊弄我們,總理,再過三年你也會餓死。”老百姓一語驚人!周總理聽後非但不生氣,反而感謝張二廷敢説真話,並愧疚地自我檢討。

  

  正是這些生動的細節,使觀眾産生情境代入感,真切體悟到周總理心繫民生、兢兢業業的公僕精神。

  二、詩化語言,藝術呈現人物文化人格

  《海棠依舊》的名字取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從某種意義上説,片名就為全片的審美追求奠定了詩意的基調。第一集就非常扣題地描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信步在西花廳海棠樹下的一番對白。當時,周總理對鄧穎超説:“海棠花好,看得人心裏很溫暖,它古樸大方、不張揚,但又不失艷麗,花與花之間很團結,所以它生長得很茂盛。”

  

  之後,兩人還就蘇東坡《海棠》的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進行了討論。這既表明瞭周總理和鄧穎超對海棠的眷眷深情,也寄託了兩人浪漫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的革命理想。可以説,對海棠花的描述就是一種詩意的表達,而在不同場景中出現的海棠花,又構成一種對時代環境變遷的詩化隱喻。例如,在開國大典前領悟毛主席“把今天的建國,比作雨中的海棠”;在“文革”風雨摧殘下痛感花自飄零;在病中陷入落英繽紛的無限感傷……周總理的萬般思緒都寄寓在了海棠這一意象當中。

  

  此外,貼合時代背景的歌謠的穿插使用,也強化了作品的詩性美學特徵。例如,周總理在視察災區時領唱《我們走在大路上》;在病榻上和鄧穎超、葉劍英一起聽《長征組歌》;在彌留之際與鄧穎超共同吟唱《國際歌》……歌曲配合畫面營造出美感,抒情意味濃郁,從而極其鮮活地塑造出了周總理的文化人格。

  片中有一段關於1966年河北邢臺大地震的場景。在周總理親臨一線指揮抗震救災,深入災區慰問群眾的常規鏡頭之外,還有一段特殊的處理:周總理視察時,余震突然襲來,他不假思索地用身體護住了身邊的一個孩子。生死關頭,周總理把老百姓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世界寫照!

  

  再例如,幾位著名民主人士到西花廳赴宴,沈鈞儒的新袍子不慎被菜湯撒污,周總理立即拿餐巾上前為他擦拭長袍上的湯水。只此一系列低頭、附身、擦拭的動作,將周總理細緻週到、先人後己的人格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難怪主演孫維民曾感慨,拍攝《海棠依舊》的過程,就是向周總理偉大人格魅力致敬與學習的過程,每一次表演對他來説都是一次靈魂的凈化和陶冶,“攝製組全體成員有一個口號,叫‘演總理、學總理,用真情、用激情,全身心地進入創作’”。

  

  三、以情動人,人物關係以情展開維繫

  《海棠依舊》根據周恩來侄女周秉德的同名小説改編,以人帶事、以人寫史,是作品對人物的處理原則。由於劇中出場人物眾多,又擔負著引出不同歷史事件的重任,所以,《海棠依舊》還著力於人物關係地梳理與編織。從周恩來與毛澤東、朱德、鄧小平、葉劍英等人的革命情誼,到其與夫人鄧穎超的伉儷情深,再到與親人的骨肉親情,所有的人物關係均以情來聯結。不妨以親情為例來感受《海棠依舊》的動情之處。周總理很重視親情,但對親屬要求嚴格,其制定的十條家規,不僅定得很嚴,而且身體力行。劇中,八嬸母從老家趕到北京看望周總理,周總理端出一碗餛飩充滿歉意地讓八嬸母嘗嘗。

  

  

  面對一臉迷茫的八嬸母,周總理解釋道:“您忘了,我離開家(40年前)去東北的那天早上,您送我去車站,我們路過一個餛飩鋪,您説那裏的餛飩最好吃了,‘八嬸母請你吃餛飩,等你出息,回來請八嬸母吃’。結果一碗餛飩我都吃光了,您一口沒吃,後來一想起您,就很慚愧。就一碗餛飩,我都沒讓您吃上”。短短一則親情故事,把周總理極其豐富細膩的感情展現地淋漓盡致。

  除了八嬸母,劇中還描述了周總理與其他親人的故事。侄子爾輝在京工作,希望把女朋友調來解決兩地分居問題,不想徇私的周總理動員爾輝回老家;侄女周秉建完全通過正當手續入伍參軍,他卻讓她脫掉軍裝回草原當牧民……總理深深愛著家人,但為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他對親人的要求近乎“苛刻”。

  電視劇《海棠依舊》的成功,給我們傳遞出這樣的資訊:觀眾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感不感興趣,關鍵是看我們是否能拿得出對得起我們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觀眾期待的不只有那些高收視率和高票房的商業影視劇,還希望有更多像《海棠依舊》這樣,能重視本土文化、遵循藝術規律、講好中國故事的“挑梁”之作,真正讓我國的影視劇創作由“高原”走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