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文化

擔負好涵養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

發佈時間: 2016-08-04 08:19:34   |  來源: 中國高等教育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極為關注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涵養與文化自覺的增進。堅持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的有機統一。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機統一。

  堅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樣,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精神條件。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著力推進當代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建設的同時,也極為關注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涵養與文化自覺的增進。2013年底,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的宣傳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骨氣和底氣”,亦即文化自信。2014年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3月,在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座談中,他又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同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概括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今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説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7月1日剛剛召開的紀念建黨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文化自信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論,概括為中國共産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基本要求之一,並深刻論述了文化自信的內涵、意義及其根據。

  高校思想理論教育擔負的一個重要職責,便是引導青年一代自覺涵養堅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擔負好這一教育使命,我們需要堅持兩個“有機統一”,即堅持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的有機統一;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機統一。

  一是堅持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的有機統一。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漫漫歷程中,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文明,為人類文明進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獨特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強大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也是滋養中華民族創造文化新輝煌的寶貴滋養。把優秀傳統“傳下去”,讓優秀傳統“活起來”,是中華民族更富朝氣與活力開創未來的需要,是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應當自覺承擔的重要任務。當代青年大學生有著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但是,就整體而言,青年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和掌握的程度還遠遠不足。我們今年6月在全國35所高校完成的調查顯示,95.6%的大學生對“我為中華文化感到自豪”的判斷表示“非常贊同”和“比較贊同”;86.2%的大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的教學實踐活動“很有必要”和“比較必要”;明確表示不願意參加中化傳統文化類課程學習的學生僅3.9%、不願意參加學校開展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活動的學生僅4.7%。這些數據説明瞭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意願、期盼與熱情。但調查同時表明,表示自己完整讀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大學生分別僅為12.8%、9.6%、38.3%、12.5%,有57.8%的大學生表示上述四部中華文化元典自己“均未完整讀過”。這些數據也從一個具體的層面,反映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接觸、了解、掌握不足。在調查中,有18.9%的大學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學校是否開展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實踐活動,有2.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自己的學校未開展過這方面的教學實踐活動。面向青年大學生,圍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設專門課程,開展相應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走近中華元典、走進中華文化,尚需要有更多切實的舉措。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認識到的是,文化自信承于古而又當強於今。在文化自信的內容結構中,基於優秀傳統而生成的自信具有基礎性,基於當下創造而得以強化的自信亦具核心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指向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文化淵源,也指向於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方面、指向於作為當代中國文化主體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圍繞文化自信而開展的教育,要古今並重,把挖掘歷史與把握當代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強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在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是中華文化長河奔騰向前中的不同區段。在教育過程中,要深入挖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苦難奮起抗爭的史實,展現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鬥爭以及其中煉就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詩,講清楚這一抗爭與奮鬥的歷程及其制度與精神成果等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對於中華文化從困境中走向新生的意義,回應各種形式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要加強對當代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發展進程、成就的總結和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當代中國的文化國情,認識青年一代肩負的文化責任,增進創新創造的擔當精神與擔當能力。

  二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機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是我們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它們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內在地交融為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則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條件,同樣與道路、理論、制度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無論道路、理論,還是制度、文化,對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理解,都只有置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整體之中,都只有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緊密關聯之中,才可能更深刻、更透徹。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統一性,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共同指向性,要求我們在涵養文化自信的教育中,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機統一,不能將其人為地割裂開來。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區別。概括而言,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均屬於政治自信的範疇。政治自信與文化自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同文化認同對於政治認同具有基礎性一樣,文化自信對於政治自信而言,也具有基礎性,是政治認同生成、強化的重要條件。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四個“自信”之間的這種內在結構,啟示我們要加強文化自信的教育,充分運用好文化的資源、發揮好文化的力量,為增進青年一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的是,政治自信與文化自信的生成與增進,各有其特點和規律;文化自信對於政治自信具有基礎性,但政治自信不可能在此基礎上自發生成,如同不經艱辛建構,再堅實的地基上也不可能自己長出高樓大廈一樣。這也要求我們,在加強文化自信教育,為道路、理論、制度自信打牢文化認同與自信基礎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道路、理論與制度自信教育的實效性,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機統一中,共同增進青年一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