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臭鱖魚營養好還是不安全?
發佈時間: 2016-07-05 11:51:06 | 來源: 京華時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説到有臭味的東西,人人都會掩鼻繞開。不過,偏偏就有些臭味的食物,讓一些人愛不釋口,比如西方人熱愛的奶酪,日本人喜歡的納豆,中國人喜歡的臭豆腐、臭鱖魚。那麼,臭豆腐和臭鱖魚到底是營養好還是不安全呢?
聞著臭不一定不安全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范志紅指出,凡是臭味的食物,都是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所謂食物的腐敗,就是指食物被微生物先下手盡情享用了。一般來説,碳水化合物特別多的食物腐敗後味道發酸,這是因為微生物利用糖類分子産生了有機酸;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被微生物分解後,先産生氨基酸和部分鮮味的小肽,但氨基酸再進一步分解,就會産生有臭味和腥味的胺類,甚至是更小的無機分子,比如氨氣(皮蛋的刺激氣味就含有氨氣)和硫化氫(臭雞蛋的臭味主要來自於它)。所以,魚、肉、蛋等高蛋白質食物高度腐敗之後,味道會非常可怕。
然而,聞起來臭,並不等於所有的氨基酸全部分解了。用鼻子能嗅出氣味,只需要極少量的分子就能産生嗅覺;而用舌頭能嘗出味道,味道分子卻需要較多的量才能嘗出來。所以,在臭豆腐當中,實際上産生的氨或硫化氫沒那麼多,沒有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而嘴巴裏吃到的被微生物已經“消化”了一次的蛋白質,其中有很多的游離氨基酸,它們多半是有鮮味的,比如谷氨酸就是最常見的鮮味氨基酸,它也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等也有鮮味,還有甘氨酸等親水氨基酸略有甜味,它們使微生物發酵後的食物變得鮮美可口。事實上,無論是各種腐乳、各種醬油、各種醬、豆豉、魚露之類調味品,都是通過微生物發酵來産生獨特鮮味的。
發酵提升營養價值
那麼,細菌發酵分解氨基酸之後,會不會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呢?
范志紅指出,微生物發酵反而會提升營養價值。首先,微生物發酵提升了蛋白質和礦物質的消化吸收率。中國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發酵成腐乳之後,豆腐中的蛋白質分子被微生物“切割”成了碎片,消化吸收起來容易多了,即便胃腸不好的人也能輕鬆消化。同時,微生物産生的植酸酶,能把大豆食品中的植酸(一種妨礙礦物質吸收的成分)水解掉,讓大豆中的鐵、鋅等元素更容易被人吸收利用。
同時,微生物在享用蛋白質食品大餐時,也給人類贈送一份禮物,那就是它們額外産生的B族維生素,包括植物性食品裏沒有的維生素B12。如果能夠嚴格保證其中不含致病菌和細菌毒素,只是一些無害的腐敗菌把蛋白質分解成肽類和氨基酸,同時贈給人類更多的B族維生素和更易利用的礦物質,反而是有利於健康的。——這也是很多地方的居民製作“臭”食品的原因。
她指出,實際上現代食品工業生産的發酵食品,包括臭豆腐,都有嚴格的生産工藝,保證不會引入致病菌,也不會産生任何毒素。而且,在烹調加工中,曾經繁榮一時的細菌也已經被全部殺滅掉了,所以無需擔心。
自製發酵食品有風險
很多人會説,吃新鮮的食物不是很好麼,幹嗎要吃發臭的食物?但有些地域的人們對某些臭味食品特別偏愛,有的甚至自製臭味食物。
范志紅指出,臭味發酵食品雖然好,但營養美食的基礎是保證安全性。臭味本身不意味著有毒害,但如果家庭隨意製作,又缺乏經驗,非常容易出現有害菌繁殖的情況,那就非常危險了。若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輕則鬧幾天上吐下瀉嚴重腹痛,重則可能要人性命。所以,這類食品自己不要輕易嘗試做,除非是傳統生産地有多年製作經驗的人,或者是嚴格控制生産條件和工藝的正規企業。
此外,范志紅指出,從營養平衡角度來説,對於吃白米為主食的地區,發酵食物産生的B族維生素很有好處,因為單吃大米容易患上B族維生素缺乏症。而臭豆腐、臭鱖魚這類發酵食物則彌補了B族維生素缺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