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主題活動

家庭醫生來敲門

發佈時間: 2016-04-29 15:00:17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雙才鎮的家庭醫生(右一)到十字村,訪視剛剛生育兩孩的家庭,向産婦傳授“育兒經”。 李建明攝

  中央深改組會議近日通過《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重點在簽約服務方式、內容、收付費、考核、激勵機制、技術支撐等方面實現突破,優先覆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結核病等慢性傳染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孕産婦、兒童、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目前,我國家庭醫生數量有限,簽約服務還處於探索階段。未來的家庭醫生是什麼樣?他們來自大醫院嗎?他們能不能到府看病?簽約服務能給居民帶來哪些好處?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從今天起,我們將連續推出“與家庭醫生有約”專題報道,誠請關注。

  ——編 者

  ■“不務正業”的醫生

  家庭醫生來自全科醫生,不再坐等患者到府,而是組建服務團隊,分片包戶,提供主動、連續的到府服務

  早上6點多,在河南焦作市焦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趙黎明接到電話,得知一位簽約居民、長期臥床的老太太突然呼吸困難,家屬詢問該怎麼辦。趙黎明趕緊到府給老太太測血糖、做心電圖,發現有點肺部感染,於是馬上給老太太輸液。症狀得到緩解後,趙黎明才回到中心出門診。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醫生都在醫院等著患者來掛號。趙黎明直接到居民家裏看病,似乎“不務正業”。趙黎明告訴記者,居民可以隨時打她電話,詢問怎麼治療、怎麼服藥等,她覺得自己已成為大夥的“街坊鄰居”。

  作為焦作市全科醫生服務團隊成員之一,趙黎明已經這樣工作了4年。2012年起,焦作市作為國家選定的10個全科醫生服務模式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試點之一,開始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

  家庭醫生從哪來?“按照國家規定的‘5+3’模式培養全科醫生太慢,難以滿足現實需要。”焦作市衛計委主任、市醫改辦常務副主任寧繼學説,該市採用執業醫師轉崗和雙註冊模式,一方面基層執業醫師轉崗培訓註冊成為全科醫師,一方面對二級以上醫院醫生(包括退休醫生)到基層工作的,增加全科執業科目註冊,目前全市註冊全科醫師為227人。

  實際上,經過規範化培訓的全科醫生較少,全國登記在冊的只有17.3萬人。

  焦作市衛計委基層科科長趙青解釋:“我們不是讓全科醫生一個人去面對居民提供服務,而是組建服務團隊,包括1名全科醫生、1名社區護士和1名公衛醫師。他們作為主力軍去提供服務,背後有全市資訊系統作為技術後盾,區域內二、三級醫療資源作為支撐,最終要實現首診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分級診療體系。”全市共組建了180個全科醫生服務團隊,實行分片包戶,提供主動、連續的到府服務,已與5.3萬戶家庭的23.6萬名居民簽訂了服務協議書。

  ■“這活兒不好幹

  簽約居民的滿意度與醫生收入相關。居民不滿意還可以換一個團隊簽約,並可以跨區簽約

  “坐診的時候,接待的一般都是陌生人,很難熟悉。家庭醫生登門入戶,成了居民家的客人,變成了朋友。”焦南區平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胡平如此描述服務模式的改變。但她接著來了一句:“這活兒不好幹,最開始都是你要我幹我就幹的心態。”

  胡平是全國第一批註冊的全科醫生,她給記者講述了當年到府服務難的情形:“敲開門,人家問你來幹嗎,推銷東西?還是賣保險?或者根本就不開門、不理你。”

  平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先是職工醫院,對居民其實還算熟悉,但是入戶依然不容易。中心開展3次大規模入戶摸查,給居民建檔。居民不開門,他們就穿上統一制服,樹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統一標識,定期在居民樓下設攤,發宣傳冊子、送小禮品等,終於被居民接受了。

  簽約後工作更多。焦作市給簽約居民提供的服務多達24項,主要包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本醫療服務,如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門診預約、首診、轉診等;簽約“打包”服務,家庭控煙指導、家庭就診諮詢、家庭藥箱服務、家庭常見病多發病防治指導宣傳、家庭康復指導、家庭健康教育、居家環境指導、家庭護理指導、0—6歲建立兒童成長檔案、中醫藥治未病服務指導等,以及個性化醫療衛生服務。

  家庭醫生的服務內容龐雜。胡平、趙黎明幾乎每天都要下到社區做各種服務,回到中心後還要錄入資訊系統。隨時都會有簽約居民打電話來諮詢,連帶他們的親戚朋友,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經常在出門診時甚至節假日裏接到電話,我都不能拒絕。雖然佔用我的休息時間,但這些服務都不收錢。”胡平説。

  每個團隊服務的居民數量不少。據焦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趙晨光介紹,中心共有14名全科醫生,組建了6個團隊,服務簽約1200多戶家庭。平均每個團隊服務200戶家庭約6000名居民,而且簽約居民的滿意度與醫生收入相關。居民不滿意還可以換一個團隊簽約,並可以跨區簽約。面對激烈的“內部競爭”,家庭醫生們不得不天天連軸轉。

  臨床和入戶不好兼顧。趙晨光説,一開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每天都去社區或入戶開展服務,然而沒多久,一些全科醫生發現自己的診療業務快跟不上了,不願意再去入戶。於是,趙晨光決定調整臨床和入戶的時間,規定全科醫生們每天上午用於出門診和病房工作,下午才去入戶。

  ■“我只找你看病”

  開展簽約服務前,很多簽約對象一年裏只有一半就診次數留在社區,如今80%就診次數都在社區

  “我們中心旁邊就是市醫院,但有些居民看病只到我們這兒來,而且點名只要簽約的全科醫生看。”平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科長許艷説,入戶隨訪也開展得很順利,簽約居民會主動打電話問全科醫生什麼時候到府,到時會在社區門口等著。

  有簽約居民常常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找胡平拉家常。一位老太太覺得胡平態度好,特別願意聽她説話,把她當成知心人,經常到中心來找她,邊看病邊拉家常,一談就剎不住,沒有一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

  在焦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送水、送水果的也不少,還有人經常做了牛肉丸送給簽約醫生吃。趙黎明告訴記者,今年又增加了四五十戶簽約家庭。

  人們陸續回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據趙晨光介紹,開展簽約服務前,很多簽約對象一年裏只有一半就診次數留在社區,如今80%就診次數都在社區。

  “居民對簽約服務的認同感越來越高。目前,全市75%的城鎮居民首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鎮居民患者康復期下轉率由以前的1%提高到5%。”寧繼學説,焦作市將簽約服務經驗推廣到縣域,焦作市所轄6縣已與9.9萬戶40.3萬名居民簽訂了服務協議書。

  胡平説:“全科醫生有奔頭,很有成就感。尤其是下小區時,居民經常夾道歡迎,逢年過節辦活動還要專門請我們去,很少有醫患矛盾,而是朋友一樣的關係。另一方面,通過我們的工作,改變了簽約居民的觀念,提高了防病意識,人們逐漸接受慢病管理等知識和方法,這可以大大減少看病花費,讓大家更健康。”説完,她跟記者講起剛到府教一名長期臥床老人的女兒幫老人翻身、如何處理褥瘡等等,類似的事情大大提高了她的職業成就感。

  焦作市非常重視對全科醫生團隊的激勵,按照簽約人數,從財政拿出每人平均4元專門獎勵全科醫生,這讓他們每月多收入約800元。同時,市裏完善他們的晉陞路徑,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到主治醫師以上崗位,並放寬外語、論文要求。

  趙青認為,要得到居民百分百的信任、實現首診在基層,全科醫生的技術和待遇水準仍需進一步提高。希望“5+3”的全科醫生儘快上崗,同時給他們特設高待遇崗位,讓他們安心服務簽約居民。

  ■延伸閱讀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關政策

  我國明確規定,全科醫生通過契約服務方式為居民服務,並按服務人數收費,也可以提供非約定的醫療衛生服務,按規定收費。

  2011年《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推行全科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全科醫生要與居民簽訂一定期限的服務協議,建立相對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服務責任落實到全科醫生個人。參保人員可在本縣(市、區)醫保定點服務機構或全科醫生範圍內自主選擇簽約醫生,期滿後可續約或另選簽約醫生。”“逐步將每名全科醫生的簽約服務人數控制在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一定比例。”

  在收費方面,“按簽約服務人數收取服務費。全科醫生為簽約居民提供約定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年收取服務費。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個人分擔,具體標準和保障範圍由各地根據當地醫療衛生服務水準、簽約人群結構以及基本醫保基金和公共衛生經費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在充分考慮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礎上,可對不同人群實行不同的服務費標準。”“全科醫生可根據簽約居民申請提供非約定的醫療衛生服務,並按規定收取費用;也可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按規定收取一般診療費等服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