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産能,剩餘勞動力要往哪去?
發佈時間: 2016-04-25 14:57:26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李曉憲
中國網健康訊(李曉憲 舒岩),2015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5大任務,第一項就是“去産能”。去産能既牽涉一家家企業的核心利益與未來前途、一戶戶家庭的生計和命運,同時又面臨著時不我待的緊迫形勢。去産能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職工安置。
炭、鋼鐵,同屬勞動密集型産業。據估算,此輪去産能,煤炭、鋼鐵系統分別涉及安置人員約130萬人、50萬人。産能降下來,人往哪去?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了四種途徑:企業內部挖潛、轉崗就業創業、允許內部退養、公益性崗位兜底。其中,後兩個途徑更重“保底線”,前兩個方面則需各方主動作為。
內部挖潛,主要指企業依託現有資源,開闢一些新的就業崗位。
“企業都要講社會責任,不能把大量員工推向社會。再説,國企員工歸屬感很強,感情上不太容易接受被裁掉。”湖南華菱鋼鐵集團董事長曹慧泉説,現在華菱2000萬噸鋼的産能用工有3萬多人,未來隨著勞動生産率提高,還需減去1萬人。“絕大部分人員安置要由企業謀劃出路,最主要的就是發展多元化非鋼産業。”令曹慧泉稍感輕鬆的是,近年來華菱在鋼鐵主業外延伸産業鏈,逐步做大物流、節能環保、生産性服務業等蛋糕,可安置不少職工。
“煤和非煤兩篇文章都要做好,才能解決好就業、轉崗的問題。”張有喜表示,同煤集團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煤化工、煤電一體化,目前發電廠、60萬噸甲醇等項目已容納數以萬計的員工就業,非煤板塊收入也已佔到全集團的40%以上,“‘十三五’期間,力爭60%的人員和收入來自非煤。”
相較之下,就業創業更需政府引導助力。
快遞、專車、家政、電商等蓬勃興起,第三産業佔據了GDP半壁江山,為去産能提供廣闊的就業轉場空間。目前最重要的是政府做好社會保障、再就業服務、技能培訓等工作,對能大量創造就業崗位的新經濟業態放鬆管制、鼓勵創新,“特別在一些礦城鋼城,主業不行了,其他行業沒發展起來,尤其需要把吸納就業能力大的服務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起來。”企業也可主動與地方政府、其他用工企業對接,幫助職工找崗位,“煤礦是要關停,但大量的非煤礦井也需要熟練工。煤炭企業可以通過向其他企業輸出技術、設備、管理、服務來解決就業。”
除了企業、政府努力,作為就業主體的個體也需認清形勢。
國企職工“鐵飯碗至上“十五”期間,我國也曾經歷大量員工下崗。與那時5年下崗2200萬人、10年下崗3800萬人的規模相比,此輪去産能涉及面有限。現在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遠遠大於20年前,服務業擴張部分的就業空間遠大於工礦産業過剩的冗員量,社會化就業服務機構力量較大,國有企業和中央財政的總體實力也較強,因此就業的空間比較大。對再就業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