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清明食螺 眼不生疴
發佈時間: 2016-04-06 13:46:00 | 來源: 北京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養生:清明食螺 眼不生疴
民間有“清明食螺,眼不生疴”之説。清明時節,螺正肥美,不但美味,吃了它還有明目等保健的功效。
又到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之際,隆冬季節潛伏在泥土之中的螺螄,紛紛爬出泥層,到陰溫處覓食、産卵、生長。田螺味美之時,正好是在清明之前,因立春至清明時節,正是田螺“懷胎期”,其原因是它春天産子,要趁它肚裏沒小螺時吃,正好趕在這個時節。
這個時節吃螺螄,據説和馬蘭頭一樣還可以明目。以田螺為主要原料的菜肴有很多,如糟田螺、田螺塞肉、田螺炒鵪鶉。這個時候,螺螄用青蔥頭噴酒爆炒,放少許紅椒絲,滋味實在好極。田螺肉質細嫩,田螺肉煮食,味美、香,爽脆。
據測定,每100克螺肉內含蛋白質10.7克,脂肪1.2克,鈣含量高達1357毫克,為大豆的3到4倍,雞肉的100倍以上。還有一定量的維生素A、B1、B2及粗纖維。在常見的60多種水生物、植物中,其營養僅次於蝦皮而居第二位。
田螺不僅極富營養,還是一種藥用動物。中醫認為,田螺肉性味甘、鹹、寒,入肺、肝、大腸經,有清熱養陰、利濕解毒之功,適用於熱結小便不通、黃疸、腳氣、水腫、消渴、痔瘡、便血、目赤腫痛、疔瘡腫毒等。
《隨息居飲食譜》言其“清熱,通水,利腸”。《名醫別錄》言其“煮汁療熱,醒酒,止渴”。《本草綱目拾遺》則稱其“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衝上,小腹結硬,小便赤澀,腳手浮腫”。李時珍也説它“利濕熱,治黃疸;搗爛貼臍,引熱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氣淋閉;取水,搽痔瘡、狐臭;燒研,治瘰病癬瘡。”縱觀諸家所論,足見功效不凡。不僅如此,田螺殼,為田螺科動物中國圓田螺或其同屬動物的甲殼。中醫認為,田螺殼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有散結消腫,斂瘡止痛之功,適用於濕疹、胃痛,小兒驚風等。
相傳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不僅詩書畫俱全,而且略懂醫。有一天,他遇到一小兒在三天前得一病:腹脹如鼓,小便不利,請了幾位郎中診治,均未見效。唐伯虎又再診視病情後,揮筆寫下:“圓頂寶塔五六層,和尚出門慢步行;一把團扇半遮面,聽見人來就關門”。寫罷對其家人説:“將此謎底選大的備3個,與一枚薤白頭共搗碎,敷于小兒腹部,一日後病就會好。”這個謎底就是田螺。小兒按此法治後,病很快就好了。
在數千年的生活經驗中,人們不僅把田螺作為風味食物,有時還用它來防治各種疾病。民間以田螺入藥的常用方子常應用於治療小便不暢、黃疸、中耳炎、痔瘡等症。如田螺肉塞入冰片,取其分泌液滴入耳道,每天2至3次,治中耳炎;田螺肉曬乾,炒焦,每日服3次,每次15克,治菌痢。但因田螺為性寒之物,故有脾胃虛寒之人不應多吃,便溏腹瀉、風寒感冒期間、女子行經期間及婦人産後都要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