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癌症

有效防癌治癌,需要適時做定期體檢

發佈時間: 2016-04-06 10:00:11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統計數據顯示,肺癌排在廣東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的第一位。 曾亮超 攝

  隨著環境因素、食品問題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2013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佈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更是一連串冰冷的數據——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50萬,因癌症死亡約250萬。換句話説,全國每天有8550人成為癌症患者,每6分鐘就有1人被確診為癌症,每7到8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體檢中心醫生提醒,適時為自己和家人做定期體檢,可有效防癌治癌,尤其是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需要定制符合自身需求的體檢方案。

  ●撰文 整理 劉秋宜 王莉

  體檢能及早發現癌症病變

  筆者從清遠市各大醫院體檢中心了解到,體檢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癌症的早期篩查。“癌情如此洶湧,我們健康體檢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大眾做到早期防癌治癌。防癌治癌的關鍵盡在一個‘早’字,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近幾年的體檢數據來看,市民的防癌意識已逐步增強,每年參加定期防癌體檢的人數增加10%—20%。”清遠市一家醫院體檢中心醫生介紹,目前單位體檢與個人體檢的比例約為2:1,個人體檢比例有所增加,但仍以年長者及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居多,建議青中年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也要重視防癌檢查。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世界上有35%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肺癌患者如果在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是90%,而晚期患者90%都會死亡。中國的癌症患者在就醫時,往往已經是晚期。因此,業內人士認為,40歲以上的人群要定期體檢,進行癌症篩查。

  臨床證明,定期體檢能夠及早發現癌症的早期病變,從而提高癌症患者的診斷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品質和降低病死率。“防癌體檢套餐的組合以及檢查的頻次和時間,因人而異。以腸鏡為例,一般建議45歲以後,就應該做人生第一次腸鏡,但如果是有大便異常、結腸息肉、慢性腸炎、癌症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則應把時間提前。”醫生介紹,去年該院體檢中心對部分50歲以上、經常喝酒應酬的高端人士進行了無痛電子結腸鏡的檢查,發現腸道息肉的發病率高達82.3%。因此,40歲以上人群就要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結腸鏡的檢查,避免結腸癌的發生或儘早發現結腸癌。

  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第一位為肺癌

  廣東省疾控中心提供的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廣東每死亡5人,就有1人死於癌症。廣東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第一位為肺癌,女性第一位為乳腺癌,男女合計發病前五位分別為肺癌、大腸癌、乳腺癌、肝癌、鼻咽癌。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粵腫瘤發病率高出全國23.5%。

  此外,不得不提女性的兩大健康“殺手”——乳腺癌和宮頸癌。據統計,廣東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為6.31/10萬,宮頸癌的死亡率為1.46/10萬,而且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形勢不容樂觀。1980年,北京市女性在45歲和65歲的兩個年齡前後最易患乳腺癌,如今,發病高峰從45歲一直持續到65歲。從原先是“雙高峰”,到現在已經連成一個“高平臺”。

  醫生建議,為預防乳腺癌,女性最好結婚、生育別太晚,生育後採用母乳餵養,更年期婦女儘量避免使用雌激素及慎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檢查年齡段從20到65歲前後,應每年定期進行乳腺彩超檢查至少一次。預防宮頸癌方面,女性應注意個人衛生清潔,避免吸煙,已婚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婦科檢查和宮頸細胞學檢查,每3到5年做一次HPV檢查,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市民體檢存在三大誤區

  儘管近年來市民防癌體檢的意識有所提高,但在日常的體檢工作中,還是發現不少市民存在著一些誤區。

  首先,進行幾項簡單的體檢,就會被市民當成全面、全身體檢。比如單純抽血查肝功能,顯示肝功能正常就以為肝臟正常;單純抽血查腎功能,顯示腎功能正常就以為腎沒毛病了。

  其次,部分市民總做局部性、固定的某幾項癌症篩查,限制了篩查的範圍。比如去年受檢者選擇某個套餐,今年體檢再繼續選擇同個套餐並非最優選擇。醫院體檢中心制定套餐的思路,一般都會按照個體的體檢進度,每年以不同的體檢主題,系統化、有計劃性地進行健康篩查,這樣才能做到及時發現,避免遺漏。

  另外,仍有部分市民持有“應該沒問題,不用檢查”的僥倖心理。在健康未出現問題時不願進行防癌篩查,結果可能會導致症狀出現時,往往已錯失最佳治療機會——因為許多癌症早期並無自覺症狀。

  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部分較富裕的市民在檢查時喜歡挑最貴的項目或手段。“其實不同的檢測方法和手段均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未必最貴的就是最好的。”醫生建議,受檢者最好充分與健康管理師進行溝通,並選擇合理的項目、優化體檢套餐的設計,做到既不過度體檢又能滿足防癌篩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