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儘快將自閉症康復治療納入醫保
發佈時間: 2016-04-05 11:34:14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專家呼籲儘快將自閉症康復治療納入醫保
今天是第九個“世界自閉症日”,專家提醒,孩子八個月大時還不會對父母微笑,一歲多不開口説話,不願和人有眼神交流,對別人的呼喚充耳不聞……當孩子有這些疑似自閉症的表現時,家長應有所警惕。
記者從自閉症治療重鎮、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獲悉,自閉症(又稱“孤獨症”)並非終身不愈,成年後有20%~30%的患兒可以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近日,自閉症診斷測評被納入我國基本醫保支付項目。
康復治療納入醫保更有用
日前,人社部、國家衛計委、民政部、財政部、中國殘聯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新增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支付範圍的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30日前將“康復綜合評定”等20項康復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據自閉症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介紹,新增項目中包括了針對6歲以下疑似孤獨症患兒的“孤獨症診斷訪談量表(ADI)測評”。鄒小兵表示,這次被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的“孤獨症診斷訪談量表”是以醫生和患兒家長訪談的形式,了解孩子的症狀,通常耗時一小時以上,經驗不多的醫生甚至要花費兩三個小時。我國被聯合國認定為“自閉症治療資源短缺地區”,這一診斷測評方式在國內開展得並不多。
“診斷測評被納入醫保對家長來説是一個好消息,但受惠面有限。”鄒小兵呼籲,國家儘快將康復治療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據悉,廣州經常接診來自全國各地的患兒,不僅外地病人求診困難重重,本地患兒也要排隊多時。以鄒小兵為例,現在挂他的預約號,最快也要排到半年後。記者獲悉,中山大學正在開發“自閉症兒童電子康復平臺”,該平臺借助權威專家的經驗和國外通行的診療方案,開發出一套自閉症患兒居家康復訓練的方案。鄒小兵透露,目前萬事俱備,只欠啟動資金。
別輕易給孩子貼“自閉”標簽
網路時代,不願與人交流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多。一些家長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也有焦慮情緒,一旦發現孩子社交能力不如人意,就會擔憂“是否有自閉症”。鄒小兵建議家長先別急著給孩子“戴帽”,與其排隊半年等權威專家確診,不如先抓緊時間開展親子社交訓練。不過,在對自閉症患兒和疑似有發育行為障礙的孩子進行訓練時,家長務必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別讓孩子獨自一人,總是跟孩子保持一對一、面對面、密集、快樂的交流互動”,這也是正常親子教育的“加強版”。家長要堅持個性化、長時間、高強度、不間斷地科學訓練,才能收到效果。
高價感統訓練
不如草坪奔跑
據悉,近年來,各種自閉症康復訓練手段層出不窮,亂象橫生,讓家長無所適從。
國內有不少康復訓練機構宣稱海豚療法、寵物陪伴能治愈自閉症,且收費不低。鄒小兵指出,動物陪伴療法等方法或許可以作為輔助手段,目前無確切證據證明動物療法可治愈自閉症。
簡稱為“感統訓練”的感覺統合訓練幾乎是國內自閉症康復訓練機構的“標配”。為了讓孩子改善“內耳前庭”功能,家長們不惜斥重金,長期帶孩子去康復中心踩滑板、鑽滾筒、做平衡等感統訓練。
鄒小兵指出,國內一些訓練機構高估了“感統訓練”對自閉症患兒的康復效果,“感統訓練”在國外並未獲得認可。“與其花錢去接受感統訓練,家長倒不如帶孩子到草坪上奔跑、玩耍。”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家長在跟孩子的玩耍中要保持密切的語言、眼神的互動交流。
還有少數治療機構或民間醫生宣稱“打針吃藥、幹細胞移植、中醫藥可治愈自閉症”。但這些基於生理因素的治療方案未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援。美國採取“驅汞”療法的實踐中還曾發生過自閉症患兒死亡的悲劇。
文/廣州日報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江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