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核的指揮棒效應逐漸顯現
發佈時間: 2016-04-05 11:00:44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北京:考核的指揮棒效應逐漸顯現
近日,北京市公佈一年一度的市屬醫院績效考核成績單,22家醫院佔整個北京市三級醫院數量的1/4,但門急診服務總量服務量超過1/3;門急診次均費用、藥佔比等指標均低於全市三級醫院平均水準。這是北京市績效考核體系完善的結果。統領22家市屬醫院的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在績效考核制度中加進了什麼?記者採訪了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相關人員。
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掛鉤
出資人決定公立醫院發展方向
“外科出身的院長努力發展外科,換了內科出身的院長,又轉向發展內科,院長更替就會導致整個醫院學科發展方向出現很大變化。”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呂一平説,“實際上,發展哪些學科、哪些方向不應該是醫院説了算,而應該由出資人決定。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就是希望通過績效考核,引導公立醫院朝著政府期望的辦院方向發展。”
2015年,北京市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最大的變化是,考核結果與醫院財政補助、醫保支付、工資總額,及院長薪酬、任免、獎懲等掛鉤。呂一平介紹,北京市財政投入已由過去的按人頭補助,改成按績效考核的服務量兌現。財政補助方式的轉變,為績效考核的強制性引導帶來了有力保障。每年以績效獎勵的形式發放的財政補助,已佔22家市屬醫院總收入的15%,金額由2010年的3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4億元。指標設定、考核過程、考核兌現等方面的完善,使政府意圖得到了很好體現。
完善考核細節
詮釋“細節決定成敗”
“22家醫院就像22個人,高矮胖瘦各有不同,穿一條績效考核的‘褲子’肯定是不合理的。”呂一平舉例説,北京小湯山醫院以健康體檢、康復專業為主,按照統一的指標體系進行考核,平均住院日、藥佔比及科研等指標很難達標。北京市醫管局在績效考核指標設定中,首先承認醫院當時的現狀,比如在次均費用、藥佔比等指標考核上,要求縱向比較有提高,並設定橫向比較的提高目標。雖然這些個性化考核指標只佔到5%,但是比較貼合醫院實際。
北京市在考核細節的完善方面還不止這一點。
“過去醫院毛收入很高,但成本佔比同樣高,算下來其實利潤並不多。現在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納入每人平均成本、人力成本等指標,在成本管控上做了很多限制。”呂一平表示,如此考核增強了醫院的成本意識,各醫院辦公經費、印刷費等可控成本連續兩年有所降低。22家市屬醫院績效考核指標中,在服務量增多、床位沒有減少的前提下,電費的增幅由過去的年均上漲11%降至去年的3%,差旅費增幅則由11%降至6%。
門診輸液不合理應用,也是該市醫管局希望改變的。呂一平説,去年,北京市把門診輸液比例納入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加強門診輸液管理。統計顯示,2015年門診輸液率跟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6%,降至2.85%。
將醫用儀器設備的維修保養和質控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也是北京的一大亮點。北京市醫管局藥事處處長顏冰介紹,過去,醫用儀器的維修保養在醫院管理中被邊緣化,實際上醫用儀器的維修保養等問題,跟醫療品質等是密不可分的。
顏冰舉例稱,搶救設備上的時鐘校正,是醫院管理中非常細小的環節。“心電圖儀的時間沒有校正準確,可能導致出現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在患者死亡之後,易引起醫患糾紛。”自從納入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這一類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這也體現了對患者安全的尊重。
注重過程管理
還將讓屬地區縣參與評價
如果摒棄過程管理,只下達目標管理,不符合醫院現代運作管理要求。因此,北京市績效考核體系加入了日常評價指標及現場考核指標。比如,過去醫院只關注醫療投訴處理結果,現在要求對醫療投訴進行分析,開展醫療糾紛賠償案的集中討論,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做持續整改;同時抓關鍵科室,比如手術室、ICU等,在考核過程中注重術前告知患者讓患方知情同意等。
呂一平舉例稱,2012年北京市設立了護理不良事件處罰率的指標,但是上報的醫院很少;後來改成醫療不良事件發生率,鼓勵醫院上報,“並通過綜合分析、評判,形成患者安全目標和反饋機制”。
“今年,醫藥分開的執行情況、治理號販子的8項規定等都會納入市屬醫院考核指標。”呂一平表示,北京市今年還將拿出一部分市屬醫院績效考核的權重交給區縣,更多地落實區縣評價的屬地作用,促進對當地其他醫療機構的帶動作用。“這套系統剛剛運作了一年,看到了成效但還需要長期驗證,我們會根據醫改的進程,科學設定和調整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