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宮頸癌患者能做媽媽了
發佈時間: 2016-03-23 09:08:11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帶領的婦科腫瘤多學科團隊,經12年研究首創的“復旦標準”獲國際公認和推薦。該標准將宮頸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適應證從腫瘤2釐米擴展到4釐米,讓45歲以下宮頸癌受益人群的比例從18%提高到36%,目前已使310余名年輕宮頸癌患者受益。該成果發表在國際婦瘤界影響力最強的學術期刊《婦科腫瘤學》上,並向國內16個省26家醫院推廣應用,獲得上海市抗癌科技獎一等獎。
對宮頸癌患者來説,切除腫瘤有兩種術式:經陰道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和經腹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其中,經陰道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的優點在於廣泛切除病變的宮頸及宮旁組織後,將子宮體和陰道結合起來,患者術後可有正常的月經週期並生育。但該手術如在腫瘤大於2釐米的患者中開展,復發率高達12%,因此手術指徵限定在腫瘤不超過2釐米。
吳小華説,12年前,他遇到一名腫瘤已達3釐米的23歲未婚宮頸癌患者。憑多年經驗,他認為經腹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可使患者保住生命的同時,也能保留其生育能力。該術式較陰道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切除範圍更廣,安全性更高,可達到與傳統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等同的宮旁切除程度。而臨床實踐證明,傳統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可應用於腫瘤超過2釐米的患者。吳小華反覆思考,認為既然經腹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等同於傳統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為什麼不試一試?結果手術成功了,術後第5年,患者生育了一名健康的寶寶。
吳小華認為,現代醫學是循證醫學,只有實踐中得出的數據才令人信服,評判一個手術是否安全可行,需進行長期臨床研究。12年來,吳小華團隊保育手術的病例數逐年上升,由開展之初的全年僅1例,到現在每年50例。吳小華團隊還改良和創新了經腹根治性宮頸切除術中的7項關鍵技術,如手術開展之初,保育術後患者很容易出現術後頸管粘連,造成月經不暢、腹痛,影響生活品質和妊娠概率。吳小華團隊針對這一併發症,在保育術中置入一種自製帶尾絲的防粘連裝置,這一裝置可在日後門診隨訪時輕鬆取出。該技術使保育術後頸管粘連的發生率下降50%,並已申請3項專利。
吳小華團隊長期臨床研究的數據顯示,按照“復旦標準”接受保育手術後,患者復發率僅為2%。如今,經吳小華團隊術後孕育的“幸運寶寶”,最小的還在媽媽肚子裏,最大的已經9歲。(記者孫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