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堅持科技創新 確保農業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發佈時間: 2016-03-10 16:29:33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劉振海
中國網3月10日訊(記者 張艷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今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上表示,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是根本動力,創新是動力之源。在“十三五”關鍵時期,把這件事抓實抓好了,我國農業就一定能夠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柯炳生説,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題為《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很有現實針對性。在新形勢下,如何避免各種認識誤區,加強農業創新發展,對於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十三五”目標,極為重要。他建議:
第一,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資源短缺與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是産能不足而不是産能過剩。我國糧食生産12年連增,成績來之不易,但依然落後於需求增長。近年來我國農産品進口持續增長。2015年,我國凈進口大豆8156萬噸,僅此一項,如果靠國內生産,就要佔用全國耕地面積的1/3。此外在穀物、棉花、植物油、食糖等方面也有大量進口。至於目前糧棉個別産品的庫存較高,是由若干特殊原因造成的暫時性現象。展望未來,我們仍然面臨著這樣的嚴峻挑戰: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農業勞動力,生産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産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第二,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歷史新階段,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勞動力成本剛性增加。“十二五”期間,農民工收入平均年增長12.7%,這直接拉動了農業勞動力的成本。據調查,廣西甘蔗收割成本已經佔食糖價格的30%左右,新疆人工採棉成本佔棉花價格的40%左右。受成本增加影響最大的是大豆、棉花、玉米、小麥、油料、糖料等大宗産品。這些産品受進口衝擊最大,因為國外主要出口國的機械化程度高,經營規模大,價格競爭力強。在勞動力價格大幅度提高時,如果創新跟不上,就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這種端倪,亟需高度重視警惕。
面向“十三五”,應對這些挑戰,關鍵是要切實落實好“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同時不斷強化政策創新、組織創新和科技創新,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生産方式。
政策創新方面:主要是創新農業補貼政策,把通過國家收購方式的補貼和各種直補,整合為對耕地面積的補貼。這既符合“市場配置資源”的精神,也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同時還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並且簡便易行。
組織創新方面:要創新現代家庭農場、現代農業企業以及各種合作經營方式,提高生産經營規模,加快提高機械化水準,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市場競爭力。
科技創新方面:重點加強對生物技術、資訊技術、裝備技術、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具體建議:一是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加大對現有生物育種專項的投入強度,增設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專項。這兩個方面潛力極大、作用極大。二是設立創新基金,長期穩定支援重點農業大學和農科院所。由於農業科技的特殊性,大學和研究院所將是創新的主力軍。例如在國家科技獎勵中,農業獲獎項目90%以上是農業大學和農科院所完成的。三是增加對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的支援強度。該體系涵蓋了50種主要農産品,跨部門整合組織了全國數千名科研人員長期參與工作,效果很好。四是推進國家育種基地建設。尤其是海南三亞基地,光熱資源特殊,非常寶貴。建議國家抓緊設立專項,統一規劃和建設。五是整合農業院校和農科院所現有的實驗場站,建立統一協調、開放共用的國家農業實驗場站系統。六是建立國家收購農業科技成果制度。很多重要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尚無法受智慧財産權保護,不能通過市場轉讓。國家應對這類成果進行購買或給予重大資金獎勵,無償提供全社會使用。
柯炳生指出,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是根本動力,創新是動力之源。在“十三五”這一關鍵時期中,把這件事抓實抓好了,我國的農業就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就一定能夠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為全面小康提供堅實有力的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