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糖尿病

我國六成“糖友”不知道自己患病

發佈時間: 2016-03-01 10:48:14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作為糖尿病第一大國,中國的“甜蜜”已不堪重負——超過1億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佔90%以上,且2型糖尿病的血糖達標率僅為1/3,防控形勢嚴峻。在“網際網路+醫療”與“大數據”潮流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滿足廣大中國糖尿病患者的醫療需求,為患者制定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成為了社會各界正在思考的問題。

  日前在深圳舉行的“第六屆默沙東腸促胰素論壇”上,國內外內分泌權威專家齊聚一堂,針對破解中國糖尿病嚴峻形勢的治療方案、適合中國糖尿病患者的精準本土化解決方案、網際網路醫療背景下糖尿病的有效管理方式等熱點話題展開了激烈的學術碰撞與交融。其中,2015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主席Samuel Dagogo-Jack教授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西太平洋區候任主席、北京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分別於會後接受了訪問。

  專家呼籲提高知曉率

  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成年患者達4.15億,預計到2040年,人數將達6.42億。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前十個國家,包括了中國、印度和美國。面對全球糖尿病的嚴峻現狀,2015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主席Dagogo-Jack教授表示:“我們有兩點重要職責:第一,要識別和干預糖尿病前期的人群。目前糖尿病患病率的迅猛增長主要與2型糖尿病有關,而2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是從正常糖耐量到糖尿病前期而後走向糖尿病的。如果説有1個糖尿病患者,那麼在糖尿病前期應該有2-4人。第二,要診斷出已患糖尿病的人群,即降低未診斷率,同時要管理好糖尿病患者以減少後期並發癥發展的風險,包括像截肢、心梗、視網膜、腎病和神經病變。”

  北京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指出,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患病人數已超過一個億。然而,我國糖尿病知曉率只有約40%。因此,今後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剩餘60%的人的知曉率,只有早期治療才會更好地減少並發癥的發生。此外,在已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當中,標準治療裏需用降血糖,降壓,降脂,抗血小板治療,但落實情況依舊不夠理想。因此,臨床醫生要改變以血糖為中心的觀念,要把糖尿病的綜合管理這個理念落實到行動中。最後,是關於並發癥的篩查,只有部分住院的患者才有機會得到比較系統的並發癥篩查,而在門診,並發癥的篩查率是非常低的。

  復方製劑或成用藥新趨勢

  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並發癥發生率高,其中主要的致殘和致死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藥物治療不僅應注重在降低血糖,還需以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風險為前提。

  此外,就藥物的選擇而言,紀立農教授指出:“早期聯合治療能使血糖迅速達標,這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策略,但頻繁、多片服藥會大大降低患者依從性。因此,如果把一片降糖藥看成一個分子,能用一個‘分子’長期穩定地控制血糖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而復方固定製劑就是把多個分子合成一個分子從而發揮比單個分子更強大的作用。以西格列汀+二甲雙胍固定復方製劑為例,只用一個分子就能在把血糖控制得更好的同時提高患者依從性,且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何樂而不為?”

  “網際網路+”有效補充傳統醫療

  談到“網際網路+”與慢病管理,紀立農教授表示,因為中國的醫療資源包括醫生和醫療機構均有限,而病人比較多,且分佈比較廣,因此,借助網際網路技術去優化慢病管理是非常有前景的。如果利用得好,確實可以彌補我們醫療資源不足的缺陷,讓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能夠得到比較好的管理。

  同時,紀立農教授表示,他願意去支援參與一些真正在今後有發展前景的APP,“中國的糖尿病管理有兩大需求未被滿足,一是患者和專家、醫生之間交流的時間非常短,且患者和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不能滿足糖尿病管理的需要的。如果能通過APP的方式延長醫患交流時間,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及自我管理的技能,尤其是對治療依從性的話,這種APP是有發展前景的。其次,這種獨立於目前的醫療體系的第三方服務需要納入到醫保或者某種保險的機制中,並令患者感覺是有幫助的,自己出錢來購買這種服務,才能完成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它已經不是醫生在醫院裏面的醫療行為的延伸,而是對醫生所不能做到事情的一個互補。”

  作為慢性病,糖尿病需要長期的疾病管理,因此,除了專家學者和三甲醫院的醫生們,基層醫生們在糖尿病管理中扮演了“主力軍”的角色,長期指導患者的藥物治療和生活干預。為了將國內外最新的研究與治療理念普及給“主力軍”,今年,“默沙東腸促胰素論壇”將走進全國19個城市,舉辦超過40場次。通過搭建最專業的學術交流平臺,提升基層醫生的專業知識水準與服務能力,從而有效提高中國糖尿病整體醫療和防治水準,助力更多糖尿病患者實現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