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計生部門密切關注美洲等地區寨卡病毒病疫情積極開展防範疫情輸入和應對準備工作
發佈時間: 2016-02-18 14:00:40 | 來源: 中華預防醫學會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2014年以來,美洲多個國家相繼發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歐洲、亞洲、大洋洲也有輸入病例報告。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尚未發現病例。寨卡病毒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人感染後症狀多為輕微發熱、紅疹,極少出現重症或死亡。近期有研究結果提示,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或死亡。該病主要預防措施為防範蚊蟲叮咬。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專家研判認為,我國存在病例輸入風險;目前我國正處於冬春季,蚊媒密度較低,即使出現輸入病例,疫情傳播擴散的可能性也低。
衛生計生部門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一是保持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溝通,密切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疫情情況。二是積極開展風險評估工作,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及時研判疫情輸入風險。三是加強部門協作,向有關部門通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風險評估結果,加強部門間資訊溝通。四是參考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疫情防控和病例診治進展,組織專家制定疫情防控、疾病診療等方案。五是研製檢測試劑,加強重點地區病例監測和防控。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製該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掌握寨卡病毒的檢測方法。正著手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六是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和健康教育工作。正在組織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該病的識別和對症治療知識培訓。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網站和微信等媒體發佈該病防控知識。
近期,衛生計生部門將繼續密切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疫情情況,跟進有關疫情防控進展,強化疫情監測和風險評估,加強與外交、商務、質檢、公安、旅遊等部門合作,並進一步做好疫情防範和應對準備工作。
附:寨卡病毒病知識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恒河猴中被發現。直至2013年前,僅在非洲、東南亞、太平洋島國有散發病例報告。
寨卡病毒病主要通過蚊子(伊蚊)叮咬傳播,血液和性傳播罕見。多數病人僅出現輕微發熱、紅疹(多數為斑丘疹),另有一些病人會出現頭痛、關節痛以及非化膿性結膜炎等症狀,大多持續2至7天后自愈,極少出現死亡。近期有研究結果提示,病毒感染可導致少數人出現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症狀,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並可導致小兒夭折,其因果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確證。
目前該病主要通過對症治療,尚無針對性的藥物和疫苗,但可通過防止蚊蟲叮咬有效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