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癌症

乳癌轉移:找到治療新靶點

發佈時間: 2016-01-25 09:15:27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在現有各類腫瘤中,乳腺癌的治療方法多、療效相對理想。Gettyimagse供圖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專家解開乳腺癌轉移機制謎團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宋爾衛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醫學部主任蘇逢錫教授、乳腺醫學部乳腺內科主任姚和瑞教授

  乳腺癌是女性的頭號殺手,大約有30%~40%的乳腺癌病人會出現遠處轉移。有研究顯示,90%的癌症患者最終死於遠處轉移。

  乳腺癌為何會發生遠處轉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宋爾衛教授團隊經過十多年苦心研究,解開了乳腺癌轉移機制的謎團,併為臨床治療找到了新的靶點。近日,宋爾衛、王均、姚和瑞、姚雪彪、蘇逢錫等憑藉“惡性腫瘤轉移的調控機制及靶向治療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也是中山大學醫科創立以來,第二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

  發現1

  摸清乳腺癌“種子”

  和“土壤”間的關係

  在現有各類腫瘤中,乳腺癌的治療方法多、療效相對理想。然而,乳腺癌一旦發生轉移,患者的生存率就會明顯下降。在乳腺癌各種亞型中,“三陰”乳腺癌對內分泌治療和Her2靶向治療均不敏感,最為凶險,這一類型乳腺癌的患者發生腦、肺、肝和骨轉移的比例分別為20%、40%、20%、10%。

  為了能夠延長患者生存,就要弄清楚轉移的發生機制,然而這並不容易。腫瘤細胞就像一顆種子,要生根發芽就需要合適的“土壤”,也就是腫瘤微環境。種子是如何破土而出的?宋爾衛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上皮—間質轉化”(EMT)是乳腺癌細胞發生轉移的關鍵步驟,在腫瘤生長的“土壤”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是數量最多的炎症細胞,它也對腫瘤轉移有重要調控作用。

  “癌細胞本來屬於上皮細胞,會固定待在一個地方,不會到處跑。但它在某種因素的調控下,生物學特性會發生改變,也就是腫瘤細胞的可塑性。”宋爾衛表示,導致腫瘤轉移的因素之一,是一部分腫瘤細胞呈現出幹細胞的特性,分化能力強大。另一個因素則是,腫瘤細胞從上皮細胞向間質細胞轉化。

  和安分守己的上皮細胞不同,間質細胞不會安分固定待在一個地方的,其遷移能力很強。“變身後”的間質細胞會跑到其他地方,腫瘤轉移也就是這樣發生了。

  發現2

  基因組中的“垃圾”可調控腫瘤細胞

  那麼,是什麼影響了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的改變?

  過去,科學家通常認為,癌症發生、轉移等過程中扮演“抑制分子”角色的是蛋白質。而人類基因組記憶體在著大量不能參與編碼蛋白質的RNA(核糖核酸),被稱為“非編碼RNA”,它們被視為“基因組的垃圾”。然而,宋爾衛團隊發現,非編碼RNA其實是疾病診斷、治療的“潛力股”。

  研究團隊發現,非編碼RNA家族中的小分子RNA(miRNA)let-7具有控制腫瘤幹細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成瘤能力和轉移等特性,首次揭示了miRNA對腫瘤起源細胞生物學特性的重要調控作用。

  宋爾衛團隊首次發現miRNA調控腫瘤幹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同時發現了升高或降低的miRNA,它對腫瘤細胞的可塑性,轉移及對化療藥物的耐受起到很重要的調控作用。

  基於這一研究,研究團隊進一步闡明瞭多種miRNA調控腫瘤細胞耐藥、EMT、轉移的分子機制和臨床價值。這一系列發現,讓miRNA成為可“對付”腫瘤轉移的“靶點”,為RNA干擾治療奠定了基礎。

  發現3

  巨噬細胞“叛變”助力腫瘤轉移

  經過多年研究,宋爾衛團隊發現,乳腺癌的“種子”既受“土壤”影響,也可反過來影響其生長的“土壤”,形成促進腫瘤轉移的惡性迴圈。乳腺癌細胞和腫瘤間質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狼狽為奸,形成腫瘤微環境,最終導致了乳腺癌的轉移。

  在乳腺癌附近的巨噬細胞,可以分泌一種特殊的生化因子 “CCL18”。正常的巨噬細胞分泌CCL18的數量很少,但是當巨噬細胞跑到腫瘤局部,就會“叛變”,源源不斷地分泌出CCL18,成為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CCL18會先誘導腫瘤細胞上皮癌細胞向間質細胞轉化,令腫瘤更容易到處“亂跑”。研究顯示,腫瘤被TAM浸潤得越多,病人的生存期就越短。

  要對付CCL18帶來“麻煩”,就得儘快找到它的受體。宋爾衛團隊最終找到了CCL18的受體——六次跨膜蛋白 “PITPNM3”。專家繼續發現,只要讓這個蛋白“沉默”,就可以抑制乳腺癌在CCL18點誘導之下轉移的發生。專家認為,CCL18及其受體可作為抑制乳腺癌轉移的靶點。通過降低趨化因子CCL18的功能,就可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

  未來

  或推檢測“套餐” 預測乳腺癌復發風險

  科學家的苦心孤詣,是為了將成果運用在臨床治療中,讓病人受益。宋爾衛團隊與其他科研機構合作,研製了靶向腫瘤細胞導入siRNA的奈米膠束載體系統,為預測乳腺癌轉移和治療效果提供了新的標誌物,為乳腺癌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

  “我們需要找到適合的檢測‘套餐’,即能預測乳腺癌復發風險的微小分子RNA模型。”宋爾衛透露,如今他們正和中山大學數學系合作,通過利用數學方法建立了一個有10個miRNA的檢測模型,試圖通過這樣一個miRNA試劑盒來檢測乳腺癌病人出現復發轉移的風險,預判病人未來是否要做更多的輔助治療,以預防過度治療。

  姚和瑞介紹,該團隊已完成回顧性研究,未來還要做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並著力於開發新的靶向藥物。不過他坦言,基礎研究的每一步成果,到進入藥物開發,再到臨床應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解惑1

  乳腺癌免疫治療

  暫時無有效報道

  乳腺癌的治療手段相對來説比較豐富,手術、內分泌治療、放化療、靶向藥物等宣告失敗後,有些晚期病人試圖通過免疫治療來“搏一把”,也有人在常規治療的同時做免疫治療。蘇逢錫指出,目前國內醫院開展的免疫治療,在乳腺癌治療上,多數沒有效果。

  “免疫治療包括很廣闊的領域,包括主動和被動兩大類。我們只能説,目前國內醫院開展的免疫治療,包括基於NK 細胞回輸的免疫治療,目前還沒有看到‘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報道。”宋爾衛指出,在腫瘤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是醫學界寄予厚望的新領域。他率領的團隊針對CCL18的單克隆抗體的研製,也是一種免疫治療,但從基礎研究到投入應用,還需要更多時間。

  解惑2

  保乳治療是乳癌

  治療的主流方向

  在乳腺癌治療領域,對保乳還是完全切除乳房,長期存在著巨大爭議。蘇逢錫教授指出,保乳治療是如今乳腺癌手術治療的主流方向。然而我國在保乳手術的開展上遠遠落後於世界,國內僅有兩三個機構的保乳手術率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這既與患者的誤解有關,也受部分醫生的觀念滯後影響。

  “現在很多病人不敢保乳,覺得保乳就切不乾淨,怕復發。有些醫生也存在著偏見,甚至會誤導病人,例如覺得腫瘤長在乳頭乳暈部位,就不能保乳,實際上指南上並沒有這麼説。”蘇逢錫指出,判斷保乳手術的指徵,應嚴格遵照乳腺癌臨床診療指南的要求。

  保乳手術一定要配合放療,然而有病人對放療有恐懼,不願意放療。 宋爾衛指出,去年在聖安東尼奧舉行的國際乳腺癌論壇上,荷蘭科學家統計並對比了歐洲乳腺癌手術,發現與完全切除乳房的病人相比,保乳手術的病人生存期更長,“研究者推測,保乳手術要與放療結合,可能是病人生存期延長的有利因素之一。”

  目前,國際上支援保乳手術的專家認為,保留乳腺這一靶器官,可能有助於保存部分免疫功能。即使潛伏在遠處的腫瘤細胞一朝“復辟”,也可以跑回“老據點”,對手術治療。如果切除了乳腺,乳腺癌一旦復辟,可能另覓新巢,更容易出現肝臟等遠處轉移,對病人的生存威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