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養生

“大寒”養生講個“暖”字 膏方調氣血

發佈時間: 2016-01-22 16:06:04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劉振海

  

  1月20日是“大寒”。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小寒大寒,冷成一團”的諺語,説明大寒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廣東省中醫院池曉玲教授表示,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但在一年的運氣變化之中,卻是一年的開始。每年的“運”“氣”的迴圈變化均始於大寒,隨著大寒的到來,雖仍處於寒冷時期,但已隱隱感受到春季的氣息,此時人的身、心狀態均應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加以調整,以適應新的一年。

  1.精神:暖身先暖心

  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池曉玲解釋説,意思是説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可以通過適宜的活動、娛樂來調劑,保持心情舒暢,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2.飲食:糯米暖笠笠

  大寒節氣的飲食仍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冬季飲食原則。池曉玲建議説,飲食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熱食,以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

  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廣東佛山等地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3.起居:防風護足好禦寒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另一方面,古語有雲“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大寒時節,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風外,最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俗話説“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入睡前以熱水洗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張力,改善睡眠品質,對於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特別是那些愛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4.運動:動一動少鬧病

  俗話説“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季活動、鍛鍊對養生有特殊意義。

  大寒時節的運動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後為好,建議可以在陽光晴好的天氣,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戶外活動1個多小時。運動方式可選擇慢跑、快走、登山、太極拳、郭林氣功、八段錦等等。如果室內運動,避免劇烈運動而大汗淋漓,傷津耗氣,不利於養生。

  5.滋補:膏方調氣血

  冬令進補,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冬令陽氣收藏,適合進補。但這個“補”,應該理解為“刪多餘、補不足”,寓“固本清源”為一體。而膏方是靠醫生正確運用中醫基礎理論,辨體質、辨證候、辨年齡,綜合患者人文環境等各項數據,進行個體化調養身體。它能對整體調達血氣,平衡陰陽,剿撫兼施。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陶雙友博士介紹,膏方尤其受到女性歡迎,“女性以血為本,而膏方調補氣血,養血膏、調經膏都很適合女性。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林嬿釗也談到,中藥膏方以調補陰陽氣血平衡為主,溫補脾腎之陽,滋補肝腎之陰,益氣補血,對於改善女性更年期等症狀尤為明顯。

  當然每一種膏都有自己的適用人群,林嬿釗表示,選方調養也因人而異才能起到作用,若體質不是對得很準,用起來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膏方中多含補益氣血陰陽的成分,其性黏膩難化,若不顧實際情況,一味純補,反而會妨礙氣血。比如近兩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對氣血虧虛、脾虛症狀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是嶺南一帶的人,體虛又容易上火,吃了固元膏,反而容易上火。”(記者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