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要“動”還是要“靜”?
發佈時間: 2015-10-15 09:37:32 | 來源: 杭州日報 | 責任編輯: 劉振海
“蜉蝣翻飛一日壽,龜臥泥潭千年活”。對於養生,有人主張“動”,有人主張“靜”,那麼到底要不要運動呢?
運動能力越高 死亡率越低
朋友圈上,每天被步行的人刷屏;西湖邊,一大早到處是鍛鍊的人;錢塘江邊,匯集了一群群的夜跑族……
但是,不少老中醫也認為,生命並非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到底該動還是該靜,很難下定論,我們先來看看浙江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康復治療中心主任林堅的觀點。
林堅介紹,國外有項“男性運動能力與死亡率的研究”證實,在不同的疾病危險因子(高血壓、慢阻肺、糖尿病、吸煙、肥胖、高膽固醇血症)的情況下,運動能力越高,死亡率越低。日本也有研究認為,經過相應訓練後,老年患者無論在10米步行,還是2分鐘踏步,精神健康方面都有明顯進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明顯提高。
總體來看,可以下這樣的結論:
與不鍛鍊患者比較,鍛鍊可降低35%死亡風險。
運動能力>5METs(MET,指能量代謝當量,5METs相當於爬12級臺階的運動量)可明顯降低抑鬱和焦慮水準。
運動能力的維持與提高是關係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
美國醫學會主席Ronald M.Davis就提出,“要廣泛宣傳適當運動為健康帶來的巨大益處,運動處方應該成為醫療機構的一種實踐標準。”所以,運動是一劑良藥。
“當然,運動也會帶來風險,比如運動損傷等,所以要科學運動。”林堅認為,醫療服務應該為老年患者制定適當的運動處方。
“運動金字塔”分五層 頻率因人而異
對於老年人來説,怎樣運動才算科學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老年人運動的目的是維持基本運動能力,在方式上,要做力所能及活動,不要勉強做事,減少單一姿態時間,培養活動興趣,多交流運動經驗。
林堅介紹,和膳食寶塔一樣,運動也有“金字塔”模型,共分為5層。從下往上,建議運動頻次和時間遞減。
最底層是日常體能活動,如走路、爬樓梯、做家務、購物等;
第二層是牽伸運動:指任何把身體拉長的運動,如做體操、拉伸運動、瑜伽等。牽伸可提高肌肉的彈性和擴大關節的活動範圍,有助於預防運動損傷,減少傷痛,使機體活動輕鬆自如,增加老年平衡能力。
第三層是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鍊。可改善老年人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謝。有氧運動有強度大小:最低強度,如散步、打太極拳、開車和購物等;低強度,如跳交誼舞、下樓梯運動、平地騎車等;中強度,如平底慢跑、打羽毛球、上樓梯運動、做廣播操等;大強度,如跳繩、游泳、打籃球等。
第四層是肌肉練習,又稱為抗阻運動,指肌肉在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如重量訓練、仰臥起坐、彈力棒、拉力帶等等。抗阻可以讓老人肌力、肌耐力、肌肉容量增加;刺激骨形成,減少骨丟失。改善糖脂代謝作用強,特別是Ⅱ型糖尿病和中老年高血壓。
第五層是靜態活動,如坐著看電視、看報紙等。老年人要養成“猴子屁股坐不住”的習慣,要儘量縮短靜態時間,不要連續60分鐘。
怎樣把握運動頻率呢?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運動頻率的選擇要遵循超量恢復原理,每天或隔天一次是一個合適的頻次,要避免一次過量運動或者驟動驟停。“運動完,如果第二天自己感覺不累,精神狀態很好,就可以繼續運動。如果第二天腰酸背疼,疲勞乏力,就要休息,繼續運動只能帶來傷害。”林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