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控糖”莫忘降血脂保肝腎
發佈時間: 2015-08-31 15:20:21 | 來源: 揚子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已從30年前平均0.67%上升至11.6%。8月27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CSE)主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在南京舉行,全國各地的內分泌科專家匯聚南京。而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是專家們討論的熱點。
糖尿病患者,更要管住“壞膽固醇”
“當人們談到糖尿病並發癥的時候,一般會想起糖尿病眼底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 江蘇省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鼓樓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朱大龍教授告訴記者,“事實上,很多患者本人和家屬都沒有意識到,在糖尿病並發癥中,最為嚴重的威脅糖尿病患者生命的,是大血管病變引起的並發癥。在醫學上,這叫做ASCVD並發癥(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
“約7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是被ASCVD並發癥奪去生命。”朱大龍教授打了個比方,當高血糖這個“先頭部隊”破壞了人體血管內皮的保護層,血管壁等於“城門洞開”,此時血液中過多的“壞膽固醇”就會透過被破壞的血管內皮,逐步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斑塊,最終引發心肌梗死和腦梗死,危及患者生命。
大量循證醫學研究證實,降低“壞膽固醇”(LDL-C)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他汀類藥物是降低“壞膽固醇”的首選藥物。
糖尿病用藥,定期監測肝腎功能
糖尿病會影響患者全身各個臟器和組織血管,引起多種器官受累,其中肝腎的受損問題常常在“無聲無息”中進展。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分泌科鄒大進教授説,我國患者肝腎疾病患病率高,6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併慢性腎病,75.18%的患者合併肝功能受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陳璐璐教授告訴記者,由糖尿病引起的腎損傷已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尤其是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退,易合併多種疾病、需聯合用藥。這會造成藥物間相互作用,加劇老年患者的肝腎重負;另外,多數口服降糖藥要經過肝臟代謝及腎臟清除。一旦肝腎受損,低血糖等不良反應會增加。”陳璐璐教授指出,肝腎損傷患者用藥時,會面臨劑量難調整、效果難測等狀況,而且,一旦出現肝腎受損,很多口服降糖藥就不能用了。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就應重視預防腎功能受損,儘量選擇不經腎臟代謝的藥物。以我國已經上市的新型DPP-4抑製劑利格列汀為例,其主要通過膽汁和腸道以原型形式代謝。
此外,專家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測肝腎功能,每年至少定期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如果出現眼瞼、下肢浮腫等典型腎損害症狀,應儘快去醫院進行全面檢查。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清淡、少鹽飲食,每天攝入的蛋白量應為每公斤體重0.6克到0.8克。
使用APP自我管理,也需定期復診
最近,丁香園最新發佈了中國首個《糖尿病醫患溝通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的內分泌科醫生診治一位門診患者平均時間為10分鐘/次,住院患者15分鐘/天。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分泌科鄒大進教授直言不諱,“一方面,我國醫生接診的患者量巨大,分配到每個患者的時間有限,醫患溝通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患者的疾病管理意識有限,又以老人為主,治療依從性很差。”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主任郭曉蕙教授告訴記者,糖尿病管理的“五駕馬車”中,在醫院裏只能做到藥物治療和糖尿病教育的一部分,血糖監測、飲食療法、運動療法都是在院外完成。“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達標率僅為26%,究其原因,大部分患者很難貫徹醫生的飲食、運動和治療方案,缺乏和醫生溝通。”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國針對糖尿病開發的監測軟體已有100多款。
最近“中國糖尿病新技術自我管理模式調研”在南京啟動, 目的就是進一步摸索智慧化工具,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應用的綜合價值。啟動儀式上,一種名為“深敏血糖”的個體化控糖支援系統也正式上市,它包含一個APP軟體和血糖儀,可以記錄血糖測量、服藥、飲食、運動等自身管理情況,提供個性化管理方案。
專家表示,智慧軟體的推出的確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為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是,目前各種APP軟體都無法取代醫生。
“糖尿病患者強調的是個體化的治療,比如同樣的空腹血糖指標,性別不同、BMI指數不同等等,對病人的干預是不一樣的;另外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醫生熟知很多老病號的情況,這是智慧軟體不能替代的。”所以專家提醒,患者在利用各類軟體“自我管理”時,也應定期到醫院尋找醫生的幫助,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血糖監測。
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