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手術室“遺書”背後的醫患困局
發佈時間: 2015-05-12 14:51:00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湖南省律師協會醫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凡林認為,一些病人及家屬因為不了解醫學,單純以結果為導向來判斷醫院對錯;有些病人“想當然”地認為,醫院怎麼做都是“有問題的”。這種對立心態反映出醫患關係乃至人與人關係的嚴重不信任,重建信任還需要從社會層面解決。
事件曝光後,輿論也呈現出醫患雙方對立的態勢:一方面,一些醫療從業者認為病人存在“醫鬧”思維,導致醫患關係日益緊張;另一方面,一些普通民眾認為,醫院與患者溝通不足,加上醫患雙方資訊不對稱等原因,使得醫患雙方的隔膜愈發嚴重。
對於這次“遺書”事件,蔡岳希望社會各方不要過度解讀。醫院以治病救人為本職工作,今後院方將加強對病人的術前、術後心理輔導和溝通工作,增進病人和家屬對手術和醫生的理解,同時進一步提高醫療水準。
“我相信這位寫‘遺書’的老人是患者中的少數,大部分的病人還是相信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同樣,絕大多數醫生都是愛崗敬業的,都想要盡心盡力把病人治好。”李紅輝説。
醫患困局如何解?
近年來,一些醫患糾紛愈演愈烈,甚至演化成暴力流血事件,部分職業“醫鬧”更是嚴重干擾了醫院的正常運營。有網友甚至戲稱,現在“病死了搞醫鬧”已經成為了一些人發家致富的有效方式。
“小鬧小賠、大鬧大賠。”李紅輝説,一些醫院存在維穩和息事寧人的思維。這使得一旦出現了醫療糾紛,病人或家屬就會感到有“鬧頭”,從而不願意通過法律等途徑解決糾紛。
事實上,“醫鬧”反映出醫患雙方正常溝通和病人維權渠道的不暢通。曾凡林認為,病人在使用法律手段維權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訊不對稱、時間成本太高。一場官司打下來,可能要花上一兩年時間,導致很多病人不願意走漫長的司法程式。
據了解,現在不少地方均設有第三方的醫療糾紛協調委員會,但其矛盾調解作用未能有效發揮。有業內人士坦言,第三方的調解機構在處理糾紛時,往往一味讓醫院“承擔點責任”以息事寧人,這樣反而不利於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矛盾。而且,有的患者認為第三方機構“有官辦色彩”,對其信任度不高。
曾凡林等專家建議,要通過司法手段解決醫患糾紛,而要解決“醫鬧”問題,根本途徑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社會服務部主任趙顏忠認為,重建醫患之間的信任,需要讓醫患溝通渠道暢通,建立“讓患者參與”的醫患交流平臺,給醫患雙方一個好好説話的空間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