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健康小妙招

一日三次吃藥

發佈時間: 2015-05-03 08:27:02   |  來源: 寧夏健康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我們小時候估計都做過這樣一道蹊蹺的數學題:一個大水缸,一個管子往裏放水,一個管子往外排水。怎樣才能保持水缸中的水既滿當,又不溢出?

  「怎麼會有人這樣子往水缸裏放水啊!這不腦子有問題麼?」小時候總是這樣想。

  不過,當我後來唸書念到「藥物代謝動力學」這門課程的時候,突然明白了出題人的良苦用心。

  這,就是一個簡單化的人體用藥模型。

  藥為什麼不能一次「吃飽」?

  上述水缸模型中,水缸就相當於人體;水缸裏的水,就相當於體內的藥物。我們生病後,體內需要一定量的藥物來治病,但藥量又不能太多,否則可能會引起中毒。也就是説,人體這個「水缸」內,要保持有水,但又不能溢出。

  我們服藥的過程,就相當於往水缸中放水。而同時,服藥後我們會通過排尿、排汗等過程,不斷地把體內的藥排出體外,就如同往外排水的排水管。

  一般來説,人體內「排水管」的排量是相對固定的。不同的人可能因為體質、基因等因素,藥物消化、排泄速度不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因此大部分藥物針對成年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劑量。但兒童的「排水管」比成人更細,因此,兒童用藥需要使用兒科專用藥,實在沒有,可遵醫囑將成人藥減量,如此才能避免藥從這個「小型水缸」中溢出。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為何藥物不能一頓吃飽了。

  如果往水缸裏猛放藥水,但排水管又只能慢慢排藥水,那水缸裏的藥水就會溢出來。這就很糟糕了。比如有的人一下把三頓,甚至更多頓全吃了,超出了安全範圍甚至達到中毒劑量,最終只能去醫院洗胃。慘哉。

  當然也不能吃一頓停一頓,因為,水缸裏的藥水不維持在一定的水位,是達不到治療效果的。

  一天三次的正確吃法

  怎樣才是剛剛好?

  理想的狀態當然是進水和排水的速度都一樣。我們每分鐘排出多少藥水,那就放多少藥水進去,保持一個穩定的水準。但這是「理想」狀態,我們能隨時隨地都往嘴裏不停地塞藥片兒嗎?顯然不能。

  所以我們只能一次性口服略大劑量的一片或幾片藥,相當於往水缸裏倒入一大桶藥水,等排水管把這一大桶藥水排得差不多了,又再服一次藥。這樣才能保持水缸裏始終有水,藥物起到應有的治療作用。

  這就是藥物得分一日三次的原因。

  一日三次是指一個白天分三段麼?

  答案顯然不是。夜晚睡著之後,我們的排水管依然在活動,只是活動得相對慢一些。所以,嚴格來講,「一日三次」是將 24 小時平均分割,每 8 個小時服一次藥。

  非要「一日三次」不可嗎?

  有人可能會説,那為什麼不「一日四次」,「一日五次」呢?

  從理論上來講,把一天的劑量分割成十份後,「一日十次」當然效果更好。但是,顯然我們沒辦法半夜爬起來吃藥啊!

  因此,「一日三次」是充分考慮了藥物作用與人體習慣後的平衡結果。大部分藥物的劑量也按照一日三次來設計。就像一日三餐一樣,既不會影響你太多時間,又相對合理。

  有些貪睡的人可能很難嚴格按照 8 小時服藥一次。這意味著晚上捱到十二點服藥後,早上八點又要準時起床服藥(而有些藥物還不能空腹服用)。其實,考慮到入眠後人體代謝速度變慢,排水管放藥水的速度有所降低,因此夜晚這一段的間隔可以比 8 小時略長一些,而相應白天的間隔可以略短一些。

  也確實有些藥不需要「一日三次」

  好在科學在不斷進步,很多藥物生産者考慮到讓藥物緩慢地在人體裏釋放,於是出現了緩釋製劑,也就是廣告中説「一天一片兒」的藥物。

  其作用機理如同在進水管上裝了個閥門,把每天的劑量通過閥門慢慢流入水缸中。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糾結一日三次問題了,每 24 小時吃一次藥就行。

  必須要説明的是,本文為了便於理解所提出的「水缸模型」,只是一個較為形象的比喻。真正的藥物代謝模型有許多種,遠遠不止水缸數學題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