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健康出行

馬鈴薯做主食的原因

發佈時間: 2015-04-27 10:04:26   |  來源: 荊楚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最近,農業部提出要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産,讓它變成國人的重要主食食材,這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甚至被嗤之以鼻:“中國人窮瘋了?大米白麵不夠吃了?”

  其實,還真不是這麼回事。發展馬鈴薯産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資源環境和糧食安全問題。如今的中國,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光、熱、水資源豐富,土地平整,一年兩熟三熟的江南華南地區,大部分都發展工業,不肯再種田了,因為種田太辛苦,而收入又太少。看看江浙一帶,連片城市,水稻田的數量已經大幅度下降。

  這樣,糧食的主要産區,就變成了那些或山巒連綿、或土地貧瘠、或氣候寒冷、或少雨缺水的地區,比如西南、西北、華北、東北等。然而,北方地區卻又因為水資源供應不足,無法大量種稻。比如北京曾經有一百幾十萬畝的優質水稻田,現在幾乎全部喪失,因為水資源嚴重短缺,居民使用的水都要靠南水北調,哪會有大量的水來種水稻呢?山地甚至連小麥都沒法種。

  相比而言,種馬鈴薯就容易許多,它對水資源要求少,不需要太溫暖的氣候,對土地的品質要求也不高,生長期短,産量又高,相對於“一生”要用至少六七種農藥和生長調節劑的水稻,馬鈴薯還不需要太多化學物質幫忙。這樣的好東西,對我國這樣環境資源緊張的國家來説,當然是有利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食物選擇。

  其實多年之前,馬鈴薯甘薯等薯類食物曾是公認的主食,是在米麵糧食不夠吃的時候用來果腹的食物,所謂“薯豆半年糧”。當年徐光啟做《甘藷疏》,希望大力推廣種植甘薯,就是看中了甘薯生長快、能救荒的特點。西北一些山區食物品種很少,一些貧困家庭依賴馬鈴薯來供應主食和蔬菜兩方面的營養。也正因為如此,這些薯類食品被很多人看成是貧困的象徵,是窮人的食物。一旦生活好了,就不再碰它們。

  隨著生活的改善,人們漸漸重新想起薯類,卻不再是用它們作為主食不足的補充,而是用它們做成各種美味小點,美味菜肴。要想讓貧賤的薯類變成餐館酒樓的美食,無非是向裏面加糖、加鹽、加油,或者配合肉類一起食用。和五花肉相配的芋頭蒸肉、和雞肉相配的芋兒燒雞,和牛肉相配的馬鈴薯燒牛肉、咖喱牛肉鹵,和豆沙相配的山藥小點、和糖配合的拔絲山藥,炸紅薯片和炸紅薯餅......還有世界知名的炸薯條和炸薯片,都是人們喜愛的美食。

  問題是,正是這樣一種變化,讓人們對薯類的評價大大下降。在想到薯類的時候,人們總會聯想到甜食,聯想到薯條薯片這些油炸食品,聯想到高脂肪的肉類,聯想到加了大量奶酪的西式馬鈴薯泥。在吃完了精米白麵,吃完了大魚大肉之後,再吃加了糖吸了油本身又含有澱粉的薯類,恐怕難免會招來肥胖的麻煩。

  薯類們這個冤啊——它們雖説澱粉含量比普通蔬菜高了一些,但卻是貨真價實的低脂肪高纖維食品,它們的脂肪含量還不到0.5%,比麵粉還要低。論澱粉含量,它們一點不比米飯饅頭高。比如馬鈴薯的澱粉含量僅有20%左右,比白米飯(25%以上)還要低,而饅頭中的澱粉含量高達40%左右,麵包就更高。按同樣澱粉量來説,1斤乾大米,約相當於4斤馬鈴薯;1斤煮好的米飯,大約相當於1.5斤熟馬鈴薯。——既然敢吃米飯饅頭,為什麼不敢吃馬鈴薯當主食呢?

  而且,馬鈴薯是絕對的高鉀低鈉食品,其鉀含量之高,和香蕉相當,讓蘋果橘子們只有自愧不如的份兒,按幹物質計算,更是精白大米的10-20倍之多。各種薯類不僅含有糧食當中壓根沒有的維生素C,更富含大米中所不足的多種B族維生素。比如説,馬鈴薯中的維生素C含量堪與番茄相媲美,而且因為有澱粉的保護,維生素C的烹調損失也比較小。

  此外,薯類還普遍含有抗氧化的多酚類成分,其中紫薯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某些品種含有提高免疫力的粘蛋白成分,比如在中藥材當中評價甚高的山藥;某些品種含有大量柔軟的纖維,對預防便秘和腸癌特別有益,比如紅薯。

  不過,如果要真正發揮薯類們的優勢,還是把它們當成主食的好。當成主食吃,既不必加鹽,也不必加糖,更不必加油,能發揮它們原有的營養優勢。

  有人問,馬鈴薯甘薯之類,是否吃了之後血糖上升太快?答案是,薯類作為主食,與大米白麵相比,血糖上升速度較慢,國內的血糖試驗數據證明,馬鈴薯、甘薯的血糖反應雖比燕麥、蕎麥高,但比米飯、饅頭、麵包低。

  薯類不為人知的一個強大優勢是,它們當主食吃的時候,飽腹作用特別強,有點“塞人”,很難吃過量。同樣吃到飽,吃馬鈴薯和吃米飯相比,吃馬鈴薯所得到的澱粉更少。

  總之,如果能夠把一部分主食用馬鈴薯等薯類替代,既有利於幫助預防肥胖,更有利於控制血壓,對糖尿病預防也沒有不良影響。同時,各種維生素攝入量卻會大幅度提高,纖維多了,礦物質也多了,對於提高一日當中的營養品質,實在是大大地有益。

  當然,假如實在喜歡吃薯類製作的菜肴和點心,那也不必太過自責。只要做到底限的一點——吃了薯類之後,一定要減少主食的量,甚至可以不吃主食。比如説,昨日吃了馬鈴薯燒牛肉,那麼大米飯就可以省去一半。今日吃了芋頭排骨,那麼作為主食的饅頭也可以省掉。零食吃了烤紅薯,那麼下一餐米飯就不必吃了。如此,至少可以避免體重增加之虞,也能得到薯類當中的豐富營養成分。

  説到用蒸馬鈴薯、煮馬鈴薯替代主食,很多人會覺得不習慣。“不加油不加鹽怎麼吃啊?”其實,把馬鈴薯蒸熟了,切成碎粒,盛在飯碗裏,就當白米飯那麼吃,一口“馬鈴薯米飯”一口菜肴,味道也是很不錯的,習慣了就沒問題了。

  此外,馬鈴薯還是個極好的食品配料。這是因為馬鈴薯澱粉中富含磷酸澱粉這種成分,質地特別柔軟,保水性方面比其他糧食澱粉都要優越。如果沒有馬鈴薯粉幫忙,就不能想像甜甜圈(多納圈)有那麼迷人的柔美口感。

  雖説中國暫時還沒有馬鈴薯粉賣(請注意,不是馬鈴薯澱粉,是馬鈴薯乾粉,保持了馬鈴薯中VC之外的絕大多數營養素),在家裏製作馬鈴薯泥也不算麻煩。先把馬鈴薯蒸熟,加少量牛奶,碾成馬鈴薯泥,然後混入麵粉當中,3-4份麵粉配1份馬鈴薯泥,可以製作出非常柔軟可口的饅頭、麵包、發糕和其他麵食小點心,家裏的老人孩子一定會非常喜歡哦!

  不願麻煩做麵食的朋友們,也不妨嘗嘗我家的三款溫柔馬鈴薯美食。它們雖然做法很簡單,但是吃起來的確風味不錯,而且口味相當時尚。不過要記得,吃了它們,就要減少主食哦!

  一 椰奶香薯泥

  原料:大馬鈴薯2隻,椰汁1罐,煉乳1大勺

  做法:粉質馬鈴薯洗凈切大塊,蒸熟到筷子可以扎透。去外皮,壓碎;放食品加工機裏,再加入不超過50%重量的椰汁,一起打成細膩的薯泥。然後再加入一大勺原味甜煉乳攪勻。用能夠調整形狀的裱花用具把薯泥擠到漂亮的盤子或碗裏,即可享用。

  同樣還可以做成巧克力味、草莓味的薯泥,只要換用相應的煉乳産品就可以了,或者拼成三色薯泥。

  評價:椰子和牛奶的香氣濃郁,口感細膩,容易消化,有飽腹感。富含碳水化合物、鉀、所有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也含有鈣和少量維生素A、D、E。既能作為宴席之前的上好冷盤,也可以作為健康甜點和加餐。

  二 馬鈴薯五香餅

  原料:白麵粉,全麥粉,馬鈴薯泥,胡蘿蔔絲,洋蔥碎或蔥花,熟芝麻,胡椒粉,五香粉,鹽,山茶籽油或橄欖油

  做法:白麵粉2份,全麥粉1份,攪細的馬鈴薯泥1粉,加水攪成做軟煎餅的面糊,再加雞蛋,還可以加點奶酪粉,以增強美食感。按口味加入香辛料粉(加入數量按自己喜好調整),以及0.5%的鹽,平鍋中放少量油,撒入胡蘿蔔絲1勺,然後倒入1大勺面糊攤平,表面上撒上蔥花和熟芝麻,下面凝固後再翻過來,兩面烤熟後即可食用。

  評價:味道柔軟而香美,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高,膳食纖維較為豐富,在主食中又增加了蔬菜的營養。香辛料不僅提供美味,還可以促進消化,對於消化不良、身體怕冷的人最為合適。

  三、香烤馬鈴薯片

  原料:今年出産的大馬鈴薯一個,山茶籽油或橄欖油1小勺,鹽、胡椒粉和花椒粉適量。

  做法:馬鈴薯切成半釐米厚的片;花椒焙香,碾碎,和鹽、胡椒粉混合成椒鹽。取平鍋,放少量油佈滿平鍋底部,把馬鈴薯片排在鍋底,蓋上鍋蓋,小火慢烤約十分鐘。再翻過面來,繼續烤五六分鐘,等馬鈴薯香而軟時,輕輕地把它取出,放大盤中,撒上少許做好的椒鹽,即可食用。

  評價:脂肪少,口感好,不會像油炸薯條那樣産生有害物質。香濃而美味,作為主食、菜肴或點心都很別致。馬鈴薯質地柔軟,老人孩子都適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