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腎病

16種補腎茶

發佈時間: 2015-04-26 10:41:36   |  來源: 多彩貴州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補腎茶配方

  1、首烏生地茶

  做法:何首烏10克、生地7克。將何首烏和生地放入杯中,加入500c.c.的熱水沖泡,待溫涼即可喝。

  功效: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心、肺經,能養血、補肝腎;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助強心養腎。將何首烏和生地沖泡成茶飲用,有助補足身體不足的腎氣,使氣血迴圈佳。

  2、枸杞茯苓茶

  做法:枸杞子、茯苓各5~10克,紅茶6克。將枸杞子與茯苓共研為細末,每次取5~10克,加紅茶6克,用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每日2次,代茶飲用。

  功效:枸杞子甘平能補腎益精,茯苓甘淡能健脾利尿,紅茶能利尿提神,是治療小便不利的理想飲料。

  3、益智仁茶

  做法:益智仁15g,綠茶3g。先將益智仁打碎與綠茶一同放入茶杯內,沸水沖泡服用。

  功效:此方有溫腎止遺之功效,用於下焦腎元不足所致遺精早泄,陽痿不舉,性慾低下,心煩失眠等症。

  4、桂圓紅棗茶

  做法:桂圓12克、紅棗15克。將桂圓和紅棗一起放入杯中,加入500c.c.的熱水沖泡,放涼後即可飲用。

  功效:桂圓有補心脾、益氣血的作用,紅棗可養血安神。將桂圓和紅棗泡成茶飲用,可滋補氣血,當氣血充盛時,發量就會較多,發色也會較黑且有光澤。

  5、合歡茶

  做法:人參3克,牛膝2克,巴戟2克,杜仲2克,枸杞2克,紅茶5克。用500毫升水煎煮上藥至水沸後10~15分鐘,即可沖泡紅茶飲用。可加蜂蜜。衝飲至味淡。

  功效:滋補氣血、固腎養精。

  6、蝦米茶

  做法:蝦米10克,綠茶3克。共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加蓋燜15分鐘,代茶頻飲。

  功效:多吃蝦具有補腎、排毒的功效。蝦米茶具有溫腎壯陽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陽痿滑精、腎虛腰痛等症。

  7、紅棗枸杞茶

  做法:枸杞一小把(約20~30粒)、紅棗3-4粒。直接將枸杞和紅棗放入玻璃杯中,以開水沖泡服用,或者用水煮沸後服用。

  功效: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作用。紅棗性溫、味甘,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生津液、解藥毒、促進腸胃功能。

  8、菟絲子茶

  做法:菟絲子10克。洗凈後搗碎,加紅糖適量,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功效: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等功效。長期服用能明目、輕身、益壽延年,且可治療男女腎虛不育症。

  9、黑米茶

  做法:將黑米400克稍微淘洗一下,用大火炒5分鐘後,轉小火,炒至黑米表層開裂露出白色的米心為止。最好現炒現用。若平時沒有充足的時間,也可以一次多炒制一些,並將炒好的黑米裝入盒中密封保存,且最好在一個月內用完。每次取炒過的黑米10克,依個人口味可以加3克紅糖或紅茶,用200毫升沸水沖泡,燜上10分鐘後即可飲用。

  功效:黑米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常喝黑米茶,更是能夠抵抗致癌物質的産生,促進血液迴圈,改善新陳代謝。

  10、女貞黃耆茶

  做法:女貞子以及黃耆各5克。藥材加500c.c水,以大火煮開後熄火飲用,每天1杯,可天天喝。

  功效:女貞子養陰益腎、補氣通經,黃耆補氣生陽、增免疫力。

  11、胡桃蜜茶

  做法:胡桃仁10g,綠茶15g。共搗成細末,加煉蜜適量人茶中,用沸水沖泡即可飲用。

  功效:此方有溫腎納氣,充旺元陽,止遺精,興陽事之功效。多用於男子房事低下,滑精早泄,以及長期哮喘等症。

  12、高麗枸杞茶

  做法:高麗參3片、枸杞10克。藥材加500c.c.熱水,燜泡5分鐘後飲用,每天1杯,可天天喝。

  功效:高麗參增補元氣、活血抗疲勞,枸杞益肝腎、補氣血。

  13、西洋參茶

  做法:每次取3-5克西洋參,用300毫升左右的沸水沖泡,悶5分鐘後當茶頻飲,反覆沖泡至無味後將西洋參嚼服即可起到提神的作用。

  功效:西洋參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滋陰益氣及補腎的功效。

  14、杜仲茶

  做法:取茶5-15克,85度左右開水沖泡,以500毫升水為宜,加蓋悶泡5分鐘。

  功效:杜仲性溫,味甘微辛,是一種名貴的滋補中藥,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而且以杜仲葉為原料的杜仲茶具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等諸多功效。

  15、韭菜子茶

  做法:韭菜子12g,綠茶3g,冰糖適量。將韭菜子、綠茶、冰糖一同放入茶杯內,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功效:此方具有養心,益腎固精之功效,適用於治療房事不振,遺精早泄,心胸煩悶等症。

  16、沙苑子茶

  做法:沙苑子12g,綠茶3g。先將沙苑子洗掙搗碎,與茶葉一同入茶杯內用沸水沖泡,15分鐘後代茶飲用,1日數次。

  功效:此方具補益肝腎,澀精止遺之功效。適用於虛勞泄精、陽痿不舉、腰膝酸軟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