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幼兒

寶寶有疝氣一定要手術?專家:1歲以內患兒可先觀察

發佈時間: 2015-04-16 14:34:54   |  來源: 羊城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專家:1歲以內患兒可先觀察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疝與腹壁外科主任 陳雙教授

  初當奶爸的小張整天樂呵呵的,一回家就逗弄自己的小寶寶。某天,他突然發現五個月大的寶寶大腿根兒鼓出來了一塊,岳母説這是小腸氣,可以先不用管,而小張卻放心不下,還是帶著寶寶去醫院諮詢專家。

  先別著急,看情況決定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疝與腹壁外科陳雙主任告訴小張,這種“小兒腹股溝疝氣”,也就是俗稱的“小腸氣”,是小兒外科中的常見疾病之一,尤其好發于男寶寶。當男寶寶還在孕育中時,睪丸原本是長在腎臟下方的,隨著胎兒的逐漸發育,睪丸一點一點地向下移動,到出生時已進入了陰囊。在睪丸下降的過程中,在大腿根部的腹壁上就會遺留下一個腔隙,醫學上叫做腹股溝管“鞘狀突”。

  陳雙介紹道,大多數小兒在出生時這個腔隙已經自行閉合了。但也有部分孩子,這個鞘狀突沒有閉合,陰囊與腹腔相通,相當於在腹壁上留有一個窟窿,小腸、網膜等組織,就有可能鑽進去,這就形成了疝氣,表現為大腿根部處鼓出來一塊。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寶寶在1歲左右時,鞘狀突就會自行閉合。所以,“若寶寶在1周歲以內,我們先不急著做手術,還可以再觀察一段時間,看這個孔隙是否可以自己閉合。”陳教授説道,“如果孔隙沒辦法自己閉合,一般在1歲或1歲半以後再給寶寶做手術。”

  據介紹,低體重早産兒更易出現疝氣。這跟早産兒在宮內發育時間不夠,睪丸還沒有降到陰囊,或即使降到陰囊,這個管道也還沒有閉合有關。另外,寶寶如果經常哭鬧、咳嗽、便秘,會造成腹內壓增高,更易出現疝氣。

  疝包不能自行消失,儘早手術

  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如果情況比較嚴重,比如疝包經常掉下來、陰囊腫大,這時可以考慮給寶寶用疝帶。“像繃帶一樣,壓在那裏,防止疝包突出來。”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且對寶寶沒有傷害。然而,陳雙也提醒道,固定疝帶的工作需要專業醫生來做,家長不能在家自己隨便拿東西給孩子綁上。疝帶的治療可持續至小兒1歲半左右。

  但有些特殊情況,需要儘早看醫生或手術。如果疝包不受姿勢影響,不管站立、平躺,始終在那裏,就説明小腸卡在孔隙裏回不去了,醫學上叫做“嵌頓疝”,這時腸子蠕動有阻礙,就會有腸梗阻表現,寶寶感覺十分疼痛,會哭鬧得厲害,而且還會經常吐奶。如果小腸卡住的時間過長,腸子的血液迴圈受到影響,會出現腸壞死、腸穿孔,容易發生腹膜炎、敗血症,甚至危及寶寶的生命。

  所以,當發現寶寶疝包過大,且始終在那裏沒法消失,並且寶寶哭鬧嚴重、吐奶,就要警惕,應儘快帶寶寶去醫院就診,及時手術。

  陳雙坦言,考慮到生長髮育的因素,“現在做小兒疝氣手術,一般都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這種手術只需打兩個小小的孔,就可以把這個腔隙的開口紮起來。腹腔鏡微創手術後,寶寶一般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因此家長無需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