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醫患關係從寫好病歷開始
發佈時間: 2015-04-15 10:26:59 | 來源: 紅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在浙江寧波,有多家醫院開始對醫生潦草病歷進行整治。一些醫院還專門制定了《醫院門診初診病歷品質檢查評分表》,將字跡當作病歷品質評分的一項標準,並且考核結果每個季度公開通報。就在前兩天,浙江一家名為李惠利的醫院發出通報,對7位“狂草醫生”作出扣發獎金的處罰。(4月13日《現代快報》)
醫生寫好病歷本,就像要求老師寫好板書一樣,這應該是從業者的基本職業規範,而且相關部門對此也有明確規範,根據衛生部在2010年修訂的《病歷書寫基本規範》,便對各醫療機構的病歷書寫行為進行詳細規範。
為什麼有些醫生會寫不好“病歷”呢?是書寫技能的退化嗎?從那些曬出的“狂草病歷”來看,顯然不僅技能的退化,至少從態度上看,是存在嚴重問題的。有醫生對此給出的説法是,“病人太多,來不及寫”。在當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大背景下,“病人太多”或許是一個真實的現實,但是,這就好比,能否因為課時太多,就可以讓老師在黑板上信手塗鴉呢?
寫好病歷,既然是作為醫生診療過程中的必要環節,那就應該本著對病人負責,對工作負責的態度,認真寫好病歷本。正如新修訂的《病歷書寫基本規範》中所言,對病歷書寫進行規範,不僅是為了提高病歷品質,更是保障醫療品質和安全。狂草病歷不僅對患者的就醫造成了障礙,從一些見諸報端的案例來看,“天書病歷”現今也成為法官辦案過程中找證據、辨真假的一塊絆腳石,甚至可能影響到審判結果的公平性。
事實上,如果連病歷都不能寫好,一個由此可以推及的猜測是,姑且不説對病人的病情診斷能否客觀準確,對病人的態度又能好到哪去呢?這樣的“狂草病歷”,恰恰正是某種不耐煩、不負責的情緒流露。即便説隨著資訊技術的發達,未來的診療將更多地出現電子病歷,但是,這種態度的存在,顯然不會因為介質的改變而轉變。
從某種意義上説,寫病歷的過程,就是一個與病人進行溝通的過程。醫生在就診過程中,除了需提高個人的醫術水準,加強個人的醫德自覺外,應特別注重與患者的溝通,比如在就診中察言觀色,隨時觀察患者的情緒,照顧患者的求醫心理,有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病情,用通俗的語言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數,比如認真細緻地做好病情記錄,讓病人感受到自己的“被尊重”。做好了這些最基本的工作,才能建立起醫生與患者的信任,才能讓患者不致産生錯誤的判斷。
患者的失望和憤怒,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自己的病情無法控制,而是在整個過程中缺乏安全感,缺乏對醫生的信任,而良好的溝通,正是修復這些問題的重要法寶。事實上,在歐美發達國家的醫學院,讓學醫的學生學會溝通,學會對患者的察言觀色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遺憾的是,在國內的很多醫學院裏,這樣最基本的行醫技能培養,卻往往被忽略了。於此而言,讓醫生們寫好病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甚至可以成為改善醫患關係的切入口。
此次浙江寧波的多家醫院開始了對醫生潦草病歷進行整治,當然是值得點讚的,希望這樣的制度建設能形成看得見的倒逼力量。不過,都説醫者父母心,真正能實現救贖的,恐怕還是在於醫者自己,能夠將心比心地體諒患者之難。而養成這種職業道德自覺,又需要建立在成體系的醫德教育中,讓從醫者在醫學教育中,不僅學到精湛的技能,更能修煉出醫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