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食品安全

我國缺少有公信力的食品安全資訊平臺

發佈時間: 2015-03-11 10:53:50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通過益派諮詢對1917人進行的一項網路調查顯示,36.7%的受訪者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37.5%的受訪者對食品安全問題表示關注,他們認為食品安全領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25.0%的受訪者對此感到無奈,認為“人總要吃東西,再怎麼焦慮都沒有用”。

  對食品安全問題,公眾各有各的應對措施:66.9%的受訪者選擇“儘量購買有機、綠色或無公害食品”,61.3%的受訪者選擇“買知名品牌或價格更高的食品”,59.9%的受訪者“抵制曾經發生過食品安全事故的企業”,27.8%的受訪者選擇“自己種菜和製作食品”。11.4%的受訪者未採取任何措施。

  進一步分析發現,公眾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焦慮,與他們獲取食品安全資訊的渠道密不可分——78.0%的受訪者是通過媒體報道獲取食品安全資訊的;57.7%的受訪者的相關資訊來自親友間交流。而不到一半的受訪者通過“自己查資料”(47.3%)、“專業機構”(38.2%)、“學校的常識教育”(27.4%)等方式獲得相關性資訊。

  在新聞報道和人際傳播中,往往是那些“聳人聽聞”的事件有更大的影響力,一些流傳很廣的資訊,後來被證明是謠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公眾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焦慮。

  2012年,當看到“市面上一些牛肉可能是由致癌的牛肉膏製作而成”的新聞時,還是復旦大學歷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的吳恒意識到,自己吃了近半年的10元牛肉蓋澆飯,極有可能用的就是問題牛肉。

  為了弄個究竟,吳恒決定創辦一個專門收集、整理、檢索食品安全資訊的專業網站——擲出窗外。現在,每天有4000~5000人在這個網站上,瀏覽檢索食品安全問題資訊。

  在吳恒看來,獲取資訊的途徑有限,是造成當下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感到焦慮的主要原因。“由於以前一些食品安全事故中存在資訊不透明的問題,公眾現在對政府資訊平臺失去了信任。而在政府之外,目前只有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等少數平臺,在做傳播科學的食品安全資訊的事情。我國缺少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專業的食品安全資訊平臺。”

  “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我們的政府正在從‘監管’走向‘治理’。”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長期關注食品安全領域的問題,他對食品安全的未來充滿期待。他表示,目前,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正在改變。比如,此前被多次詬病的多部門重疊監管的問題已經開始得到改善。

  據媒體報道,2014年7月,天津市的質監部門與工商、藥監合併,成立了我國首個省級的市場監管局。而浙江省也已有27個區縣試點成立市場監管局。

  當然,在食品安全上不是只有成績沒有短板。胡穎廉同時指出,目前,在許多食品安全事件中,由於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進行公佈或溝通,導致公眾認為問題嚴重,從而産生恐慌。“未來,政府應該在食品安全的風險交流和資訊公開化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