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防病
發佈時間: 2015-03-08 09:54:57 | 來源: 四川線上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明日進入驚蟄節氣,氣溫將有所回升。但眼下大江南北卻出現久久不退的“倒春寒”,陰雨連綿,寒風刺骨,一些疾病防不勝防。
早春時節最易引發三類疾病,與氣候密切相關。對我們現代人來説,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積累一定的物候及保健知識,對生活和工作非常有益。
一個氣候特點,大地回春病毒細菌活躍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時間點在西曆3月5日至6日間。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春雷驚百蟲。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時節。
驚蟄到來時,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已是春光融融。
驚蟄過後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之時。此時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應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
保健提醒
早春多風寒,從飲食上看,可多食辛溫食物,以利解除、驅散體表的風寒邪氣,助於人體陽氣生發。溫能補陽,辛能發陽,有助寒濕之邪的發散。
辛溫食物,可促進體內血液迴圈、新陳代謝以散寒散熱,如適量喝溫熱茶和薑湯。也可適當吃些芹菜、大蒜、洋蔥、蘑菇和黑木耳等,這些食物中的纖維等,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心腦血管病發作,有利於增強免疫力。此外,戒煙限酒、低鹽飲食,是常要注意的。
三類疾病高發,避免感受風寒濕邪而發病
一是心腦血管疾病。初春,人體受低溫刺激後,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痙攣,血流緩慢,血液淤滯,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腦部缺血缺氧,加速血栓的形成,從而誘發心肌梗塞或腦梗塞;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又易引起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及家人應高度警惕中風先兆,如視物昏花、哈欠頻作、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
二是呼吸道疾病。早春時節,氣溫多變,是急性支氣管炎高發季節。寒潮前溫暖的氣溫致使呼吸道致病性微生物活躍,突然變冷,容易引起全身受涼,呼吸道局部溫度也隨之降低,抵抗力減弱,病毒或細菌極易入侵,原來在呼吸道寄生的病毒細菌也會乘機搗亂,導致支氣管炎復發。
加上春節長假,娛樂活動多,身體疲憊,抗病能力下降,故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流腦等疾病。
三是風濕性疾病。寒潮來襲,濕邪纏綿,稍有不慎,年老體弱者若過早減衣,或早晚寒冷時外出鍛鍊,或接觸冷水冷物等,極易感受風寒濕邪,導致原有風濕病復發。
還有些愛俏的年輕女孩,早早穿上薄衣短裙,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特別敏感,遭受寒冷襲擊後,關節局部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炎。
保健提醒
首先要預防外感,所謂外感,即病邪先侵入皮毛肌膚,或從口鼻吸入,受外感後,多有寒熱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多食醋、蒜有助於預防外感,過敏體質者外出最好戴口罩。其次要多參加戶外活動,包括各種體育鍛鍊和體力勞動,增強機體免疫力。第三要調節情緒,早春宜增加些綠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食物,能興奮神經系統,消除疲勞,防止春困和情緒低沉。
四個適應對策
適當春捂維護身心健康
1.適當春捂,重點保暖。春捂,是指春季不要急於脫去冬裝,捂住身體熱氣,以保證陽氣生發的體內環境。春季陽氣剛升而未盛,冷暖氣候你來我往,人體必需具備應對這種變幻莫測氣候的能力,即陽氣。
此時老年人應注意保暖,重點要注意手、臉(口與鼻部)的保暖,因為這些部位對寒冷刺激特別敏感。還要保護好雙膝雙腿,老人和女人最怕腳和腿受涼。
2.適度鍛鍊,必待日光。春季是開展體育鍛鍊的好時節,如打太極拳、做健身操、放風箏、踏青爬山等有氧戶外活動,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但在寒冷天時,作息當“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避免早晚氣溫低或雨雪之時鍛鍊,等太陽出來後再運動。
3.適時開窗,保持衛生。天氣寒冷,夜晚居室當門窗緊閉,以防睡夢中被寒風所襲,但不可整天關門閉戶,白天需適時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陽光充足,這樣就使各種病菌失去滋生的條件。也可用食醋進行室內空氣消毒,平時多洗手。
4.調適情緒,以養肝氣。春天萬物生發時,人的情志也處於一種開放宣達、生發疏泄狀態,情緒易變,因而精神性疾患較多。可見春季要重視情志調養,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還要特別注重養肝,避免怒傷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