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名醫中國

捂汗退燒壞處

發佈時間: 2015-03-02 11:05:00   |  來源: 寧夏健康網   |  責任編輯: 健康中國遠端一

小佳佳的父母因工作常出差,她從10個月起就被抱回老家,由奶奶照顧。小孩子身體抵抗力本就弱,正值冬天,奶奶給小佳佳洗澡時動作慢了些,一受涼,孩子發燒了。

  奶奶根據以往自己帶孩子的經驗,認為孩子發燒,只要捂出汗來就能退燒。但過了三天,小佳佳雖然退燒了,但之後反應似乎沒之前快了。

  三個月後,小佳佳媽媽休假回來看孩子,發現小佳佳的反應有異,便帶著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是雙耳重度耳聾,需要配戴助聽器……

  看到這個我真的是冒了一身冷汗啊,我一直都是捂汗退燒的啊,這這這。。。。

  你們都是怎麼給退燒的啊?該如何正確退燒

  人體散熱途徑,也就是退燒途徑有四條:

  1、經皮膚蒸發水分散熱是最主要途徑,佔90%以上。所以發燒時不要給孩子穿的太多,應該少穿蓋。

  2、經呼吸散熱。發燒時呼吸會增快加深。

  3、經排尿過程散熱。多喝水多排尿。

  4、經排便過程。

  所以,遇到孩子發燒要從這四方面幫助孩子物理退熱。物理降溫有兩大形式——冷降溫和溫降溫。通過冰貼或冰袋,導致局部皮膚降溫為冷降溫,退熱效果有限。雖可感皮膚變涼,體內溫度未必降低。變涼的皮膚血管收縮,反而會妨礙體內熱量散出。溫降溫是在提高環境溫度前提下,用溫熱毛巾敷身體、洗溫水澡等致皮膚血管擴張,利於體內熱量散出。

  正確看待物理降溫,維持體溫需體內産熱和散熱的平衡。

  發熱是産熱增加和/或散熱減少的結果。

  要退熱,增加散熱很重要。

  經皮膚是主要散熱途徑,增加皮膚血流就可增加散熱。在多飲水前提下,適當提高室溫減少穿蓋;溫水浴都是很好之法;而冰袋、酒精擦浴只帶走局部皮膚熱量,退熱效果有限。

  退熱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體內水分不足。

  嬰幼兒生病時多不喜喝水或奶,家長一定耐心少量多次喂,以增加體內水分,利於退熱,否則服了退熱藥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再有,排尿和便過程都可利於降溫。

  總之,退熱的捷徑不是從藥物(退熱藥、抗生素等)出發,而是增加體內水分和適宜物理降溫。

  一般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要間隔4~6小時。但對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可適當積極退熱。

  退燒藥的劑型很多,包含片劑、水劑、栓劑和針劑,可根據孩子的年齡選用適當的劑型。但打針是最不安全的方法,容易發生不良反應,除非過高的體溫,一般不用。

  發燒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去尋找病因,對症治療。一般感冒常會發燒2~4天,如果精神狀態好、進食正常則不必太擔心。但需注意感染有無惡化或發生並發癥的情形,如嬰幼兒出現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等,應儘快就診。普通的感冒發燒多半由病毒引起,主要是對症治療,不應濫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