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補氣
發佈時間: 2015-01-30 10:47:54 | 來源: 半月談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對氣虛的認知,常被認為與血虛在一起,例如女性常見的“氣血兩虛”。其實,氣虛廣泛存在於大眾人群當中。中醫專家表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不正確的生活方式,如熬夜、過勞、久病不愈等,都是傷氣行為。傷了氣,臟腑功能低下,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陰陽失衡,帶來更加嚴重的疾病。因此,大多數的現代人都需要補氣。
後天之氣來源自脾、肺、腎
什麼是氣?在中醫的理念中,有很多抽象的定義,氣就是其中一個。石家莊腎病醫院專業中醫師在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其中氣是推動調控臟腑生理活動的動力。打個比方,中醫認為血液的流動需要靠氣來推動。氣就像是推動水流的動力一樣,是無形的。正常人的身體“血流”應該是順暢的“活水”,“動力”不足,血液流動就會緩慢,甚至凝滯、瘀阻。
那麼,氣從哪來呢?中醫師解釋道:氣有先後天之分。先天之氣是一種稟賦,是身體的基礎素質,來源自父母。後天之氣則來源自脾、肺、腎三大臟腑。食物在脾中産生水谷精氣,肺的呼吸帶來大自然的“清氣”,而腎主納氣,具有攝入肺所攝納的清氣。再打個比方,身體的氣就像銀行存款一般,先天之氣像是父母給的第一筆資産,後天之氣需要從日常努力中獲得,不斷存儲。日常生活每天也不斷消耗一定量的氣,就像從銀行提取存款一樣。如果不注意養生保健,消耗的氣多於補充的氣,導致入不敷出,就容易坐吃山空,而出現氣虛的表現。
相當一部分都市人都需要補氣
“氣是人體活動的動力,因此,很多疾病是從輕度氣虛開始的。”中醫師説,傷了氣,臟腑功能低下,久而久之打破陰陽平衡,導致陰虛或陽虛。“通過我院體檢科中醫體質辨識發現,氣虛或氣虛合併其他體質的人群佔了體檢人群的一半有多。”
“有相當一部分都市人都需要補氣,這跟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她説,熬夜、勞累過度、久病不愈等都會引起。例如最近秋季咳嗽的很多,許多人一直拖著不治療,或者隨便在藥店買點藥吃,治療不當,久而久之就會傷氣;運動過量或者工作過度勞累都容易氣虛。
氣虛會有一系列的身體表現,如臉色晄白(蒼白無血色)、脈搏虛緩、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頓(提不起精神)、四肢無力、沒有胃口、容易感冒、出汗多、容易大汗淋漓或出冷汗等。如果有上述症狀,最好到專業中醫科諮詢醫生,再選擇補氣方式。
氣虛還與五臟六腑有關
由於氣是推動身體機能的能量和動力,因此,具體臟腑功能不足,也會表現出各自臟腑氣虛症狀。
心氣虛表現為脈搏緩而無力、精神萎頓、臉色白、記憶力差、心慌胸悶等。肺氣虛容易咳嗽、喘氣,講話聲音低、上氣不接下氣。脾氣虛表現為肌肉無力、頭暈目眩、消瘦、胃口不佳、口淡、腹脹泄瀉、內臟下垂、水腫、出血(女性崩漏、牙齦出血、皮下出血、尿血、便血等均有可能與脾氣虛相關)等。腎氣虛,腎為先天之本,小孩子容易表現為生長髮育遲緩;大人容易表現出一些生殖泌尿系統方面的問題,例如男性遺精,女性崩漏不孕、月經不調等;老年人容易表現在提早衰老、脫髮、牙齒鬆動、二便失調。肝氣弱,常常表現為抑鬱思慮、月經紊亂、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眼睛幹澀昏花等。
嶺南地區濕氣大、消耗大,所謂“土薄”,因此,脾氣虛的人群有很多。鄺秀英説,一般來説,補氣可以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是通過補全身之氣或者針對某臟腑補氣,另一方面改善生活方式,減少氣的損耗。
Tips 多數人補氣適合用太子參、黨參、黃芪
中醫中補氣的藥物很多,例如參類就是公認的補氣佳品。高麗參比較溫補,適合氣虛甚至陽虛體質在冬季補氣。燥熱、陰虛體質的人慎用高麗參,可以選用性質偏涼、養陰的西洋參;太子參(又稱“童參”)、黨參性質平和,適合大部分人。
黃芪(北芪)是中藥中的“補氣之長”。不過,嶺南人部分體質兼陰虛、易上火,可以改北芪為南芪(五指毛桃)。中醫師表示,補氣藥材的烹煮方法很簡單,除了煲湯之外,還可以直接將藥材在沸水中滾煮5-10分鐘,飲用即可。不過,補氣也要適可而止,所謂“氣有餘便是火”,補氣不當容易上火。一旦出現上火症狀,最好停止用藥或減少藥量。
對於同時需要補臟腑的人群,中醫通常會採用經典的復方進行調節。如肺氣虛用玉屏風散,心氣虛用柏子仁丸,脾氣虛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丸等。復方選用更有針對性,最好諮詢專家再用。另外,也可以在飲食中多用有利臟腑的食物。例如嶺南人脾氣弱居多,補氣的同時可適當用白術、雲苓等中藥,兼有醒脾利濕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