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藥動態

辨證刮痧治療乳腺增生

發佈時間: 2015-01-28 09:11:30   |  來源: 半月談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乳腺增生是現代女性極為常見而又難以啟齒的隱證。這部分女性很多還伴有月經異常。乳腺增生在中醫上又稱為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狀大小不一的腫塊,疼痛,與月經週期相關為主要表現的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乳房腫塊常為多發性,單側或雙側性。以外上象限多見,且大小、質地亦常隨月經呈週期性變化,月經前期腫塊增大,質地較硬,月經後腫塊縮小,質韌而不硬。此外,本病常伴月經失調、情志不暢或心煩易怒。常常在精神緊張、勞累後加重。

  中醫多將乳腺增生分為肝郁氣滯、痰瘀互結以及衝任失調三個證型,刮痧時若能根據不同的證型進行治療,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肝郁氣滯:

  主症:①乳房脹痛、竄痛;②乳房疼痛和(或)腫塊與月經、情緒變化相關;③煩躁易怒;④兩脅脹滿。次症:①腫塊呈單一片狀,質軟,觸痛明顯;②多發于青年女性;③月經失調,或痛經;④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具3項主症或2項主症加2項次症即可辨證為肝郁氣滯型。

  治療時以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為主。刮痧時以著重刮拭肝經、脾經以及相對應的局部經絡穴位為主。多選用肩背部的肩井、天宗以及小腿的肝經、脾經經穴。重點以刮拭乳房對應的肩背為主,肩井和天宗穴以中度力度刮拭3~5分鐘,出痧為度。然後刮拭腿內側的肝經至行間、太衝穴,輕刮3分鐘,出痧為度。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簡便取法:正坐位,當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天宗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取穴手法:上半身保持直立,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貼在右肩膀二分之一處。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碰觸之處就是天宗穴。行間在第一、第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2.痰瘀互結:

  主症:①乳房刺痛;②腫塊呈多樣性,邊界不清,質韌;③舌暗紅或青紫或舌邊尖有瘀斑,或舌下脈絡粗脹、青紫。次症:①乳房脹痛和(或)腫塊與月經、情緒不甚相關;②月經衍期,行經不暢或伴有瘀塊;舌苔膩,脈澀、弦或滑。具3項主症或2項主症加2項次症即可診斷。

  治療時以祛痰化瘀、散結止痛為主,重點刮拭脾經、胃經為主,脾胃不運,化生痰濕,因此健脾和胃才能祛瘀化痰。治療時刮拭腿內側脾經以及外側胃經為主,重點刮拭血海、陰陵泉、三陰交、陽陵泉、足三里、豐隆等穴位為主,出痧為度。

  3.衝任失調:

  主症:①乳房疼痛症狀較輕,或無疼痛;②腰膝酸軟或伴足跟疼痛;③月經週期紊亂,量少或行經天數短暫或淋漓不盡,或閉經。次症:①多發于中年以上女性;②頭暈耳鳴;③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

  治療時以調補衝任,養血止痛為主。刮拭任脈、帶脈以及腎經為主,重點刮拭膻中、太溪等穴位為主,出痧為度。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太溪: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若無法確認自己的證型,可整體刮痧,也有效果。刮拭時,先刮肩部肩井、背部天宗,然後刮胸部膻中,再刮前臂外關,刮下肢外側豐隆,刮太溪及重刮足背行間、俠溪。刮拭方法為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背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分別刮拭肩部肩井穴和背部天宗穴,出痧。然後刮拭胸部正中線膻中穴,用刮板角部,不宜重刮,30次,出痧為度。再重刮上肢外側外關穴,30次,出痧為度。之後刮下肢外側豐隆穴和足部太溪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後重刮足背部行間、俠溪穴,出痧。